常吃豆製品,會加重痛風、乳腺癌、腎病風險?

2022-07-05     快推正能量

原標題:常吃豆製品,會加重痛風、乳腺癌、腎病風險?

黃豆被譽為「土裡長出的肉」,其製品——豆漿、豆腐等更是我國餐桌上的常見食物。但近幾年來關於它們的傳言越來越多,如痛風患者不能吃豆製品、豆製品會導致乳腺癌……

豆製品,真有那麼大的「殺傷力」嗎?

1,痛風患者不能吃豆製品?

痛風是因為體內的嘌呤代謝紊亂,血液中尿酸過多所致。而100克大豆中有218毫克的嘌呤,指數偏高,因此就有傳言說痛風患者不能吃大豆及其製品。

事實上,人體內80%的嘌呤是內源性的,只有20%是吃出來的;而且黃豆在製作豆製品期間會不斷浸泡、加水,在這一過程中嘌呤濃度稀釋,所以豆製品中的嘌呤一般都不是很高。

2017年《高尿酸血症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也指出大豆和大豆製品與痛風發作或高尿酸血症無相關性,可適量食用豆類及豆製品。

小貼士:

比起植物嘌呤,動物嘌呤導致高尿酸的風險更高,因此痛風患者真正要忌口的應該是動物的內臟和海鮮類。

另外,痛風患者在吃豆製品時要減少肉類等其他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在痛風急性發作期最好不要食用大豆及其製品。

2,豆漿喝多了會誘髮乳腺癌?

人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過高會引髮乳腺增生、乳腺癌、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而豆漿中正好含有雌激素,這就使得很多人有所顧慮。

但是,豆製品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當人體雌激素含量低時,大豆異黃酮能提高人體雌激素水平;而當人體雌激素含量高時,它能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

而且,植物雌激素和人體雌激素並不是一回事,前者活性低,作用遠不如人體自身份泌的雌激素。

現在有很多實驗都已證實:大豆異黃酮能減緩乳腺癌細胞的增長,降低乳腺癌的發生風險,所以大家可以安心食用。

注意:

豆漿食用時一定要煮熟。當豆漿加熱到80~90℃ 時會出現「假沸」,此時,應調小火力繼續加熱3~5分鐘,完全去除豆腥味後才能安全飲用。

每日建議攝入大豆的量為30~50克,換算成豆漿即每日不超過800毫升。

3,慢性腎病患者不能吃豆製品?

腎臟病人講究低蛋白飲食,而大豆中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所以腎病患者不宜食用?

營養學專家表示:大豆類是一種特殊的高生物效價的植物蛋白,是肉類的良好替代品,日常膳食中添加大豆類食物,還能降低血肌酐、磷、蛋白尿的水平。

並且,大豆中的大豆蛋白酶抑制劑還能改善腎小球腎炎或腎盂腎炎等炎症發展過程。

只不過腎病患者的腎功能程度有所不同,食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控制好攝入量。

豆製品中吃得最多的就是豆腐了,只要搭配得當,就能帶來很多好處:

豆腐+蔬菜或木耳

防便秘

豆腐雖然營養豐富,但膳食纖維缺乏,單獨吃太多可能帶來便秘的麻煩;而像蔬菜、木耳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正好能彌補豆腐的這一缺陷。

而且,木耳中的植物膠原能促進胃腸蠕動;黑木耳多糖還能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細胞轉化,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小貼士:像菠菜、莧菜等含草酸較高的綠葉蔬菜,應先焯水,再烹調。

豆腐+海帶

防「富貴病」

豆腐中含有一種叫皂苷的物質,一方面它能抑制氧化脂質的產生,另一方面又會引起體內碘排泄異常,長期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碘缺乏;而海帶、紫菜等海產品中含有豐富的碘,恰能彌補這一不足。

豆腐配海帶,能夠輔助預防各種富貴病,如高血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豆腐+魚

促進蛋白質吸收

豆腐富含優質蛋白質,缺點是蛋氨酸較少,蛋氨酸是構成人體的必需胺基酸,參與蛋白質合成。而魚肉中不僅富含蛋氨酸,其胺基酸組成也比較適合人體需要,二者搭配能促進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

豆腐鯽魚湯:

鍋燒熱,加入切好的蒜、姜,炒一下,再把處理好的鯽魚放入,慢慢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在鍋中加入足量的白開水(充分沒過食材);

大火燒開後再燉10~15分鐘,湯汁變白後加入切塊的豆腐,轉中火,燉5分鐘,豆腐完全入味即可;

臨出鍋前放入適量的鹽、雞精調味,並撒點胡椒粉去腥。

豆腐保鮮小竅門

豆腐很容易變質,即使放進冰箱,可能也會發黏、有異味。最好的方法是在保鮮盒中倒入一點鹽水,把豆腐浸泡進去,再放入冰箱,可以延長一定的保質期。

文章來源於:北京衛視養生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53762802f656aa4638de9043ecd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