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型基金成為資金入市主要渠道,引導居民存款流向資本市場

2024-10-31     華夏時報

冉學東

來自渠道和交易所公開數據,自上周五(10月25日)啟動第二輪A500場外指數基金募集以來,各渠道最新募集規模合計已超過440億元,疊加場內基金近620億元的最新規模,A500指基「家族」已確定超過1055億元,預計本周內就將突破1100億元。

中證A500指數作為新一代寬基指數,被市場冠以「中國版標普500」的稱號,目前包含10隻ETF聯接基金、9隻ETF指數基金和1隻指數增強基金,共計20隻中證A500場外指數基金正在發行,截至10月30日下午五時許,已經有泰康華夏、博時三隻產品提前結束募集。

事實上,指數基金已經成為銀行存款進入股市的主要渠道之一。這種產品相對風險較低,費率低,對於不專業的投資者來講,操作簡便,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去辨別和篩選,是一個天然的引導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最近幾年指數基金髮展已經打下堅實基礎。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場1832隻指數基金規模合計36513億元,較上季度末規模增加2996億元,環比增加8.94%,主要來自債券型指數基金的規模增長,增長近2500億元;指數基金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超萬億元,同比增加42.83%。

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場1409隻股票型指數基金規模合計23019億元,環比增加1.21%。策略類規模合計1785億元,寬基類規模合計14283億元,規模增幅分別為29.53%、0.85%。行業類、主題類規模分別為2659億元、4292億元,環比分別縮減1.57%、4.68%。

從以上數據來看,指數基金中,債券型指數基金占一定規模,並且在加速增長,這是由於最近幾年我國債券市場處於牛市,而股票型指數基金增速放緩,主要是由於資本市場長期處於熊市。

未來股票市場發展發展前景向好,股票型指數基金增長前景廣闊,是居民理財投資的理想方式。

由於最近幾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疫情三年的「疤痕效應」,居民風險偏好上升,不僅僅在房地產市場去槓桿趨勢明顯,而且消費熱情也不高,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存入銀行,導致最近幾年居民存款增速偏高,這種趨勢長期持續,不利於消費的復甦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更加惡化了通縮趨勢。

就拿最近兩年的數據來說,去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22.48萬億元,同比少增273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4.4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4.52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73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958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6.62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1.8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11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724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5萬億元。

以上兩組數據說明以下問題,首先,這兩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存款增速在降低,但主要表現在非金融企業存款增速大幅下降,去年增加了4.5萬億元,今年減少2.11萬億元,其次居民存款增速降低基數仍然相當高,今年增加了11.85萬億元,僅僅比去年少增加2.57萬億元。最重要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的居民存款減少原因是,這部分存款主要去了銀行理財和債券型基金,成為今年前三季度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5萬億元的主要推動力量,這樣一算,居民存款增速可能並未下滑太多。

有數據為證,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8.5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而上半年全市場債券基金增長超過1.6萬億元,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

居民存款流向債基和銀行理財的不利之處是,這些資金被投資於債券市場,推動了今年前半年長債收益率大幅下行,這就蘊含了一定的風險,監管部門一再提示風險,但作用不大,最終在央行推出一攬子寬鬆政策,尤其是互換便利推出後,才戛然而止。

目前,在中央出台的一攬子經濟支持政策中,支持股市健康發展成為重要一個環節,大力發展指數基金,把居民存款引導入股市是一個高效經濟的手段。

因此大力發展指數型基金,大力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是繁榮我國投融資市場的最便捷的渠道,也是培養機構投資者,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引導居民存款投向實體經濟,復甦我國經濟,促進物價上漲的有效手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c19e2324bc927161186442f304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