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新春佳節是人們和家人團聚的日子,但對於一些行業的工作者來講,節日則意味著任務更重、責任更大。對於牡丹江日報的一群新聞工作者來說,今年的春節十分特別,他們深入綏芬河抗疫最前沿,發揮耳目喉舌作用,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撐,他們深入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采寫出有深度有溫度的報道,匯聚牡丹江振興發展的強大力量。
矩形色塊
春節期間,記者尚余全、臧喆深入疫情防控一線採訪。
舍小家,顧大家,關鍵時刻衝鋒在前,體現新聞工作者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的職業精神和頑強拼搏、忘我工作的優良作風。1月29日下午,距離除夕僅剩兩天,記者臧喆、尚余全突然接到電話:「一個小時內做好準備,前往綏芬河承擔抗疫採訪任務。」和家人簡單話別後,他們連夜抵達綏芬河,第一時間投入到綏芬河抗擊疫情的宣傳報道工作中。此刻的綏芬河室外零下20多攝氏度,凜冽的寒風讓拍攝器材僅能工作七八分鐘,雙手暴露在戶外幾分鐘就凍得麻木。春節期間,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多次深入到綏芬河的高速卡口、物資轉接存儲倉庫、封控小區外圍、福利院、方艙醫院、環衛部門和新聞發布會采寫稿件,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傳遞抗疫第一線的信息。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新聞記者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春節期間,記者王雅萍深入企業生產一線採訪。
記
者
足
跡
上矩形
除夕當日,記者呂曉明及時了解商務局等部門組織5萬多個「愛心大禮包」連夜裝箱、運輸車隊從牡丹江出發等動態情況,及時跟進,實時關注,與駐守在綏芬河的記者緊密配合,寫出消息《暖心!首批「牡丹江愛心大禮包」運抵綏芬河》,先後通過微信公眾號、報紙等途徑發布,及時向社會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和正能量。
大年初五,記者張建華克服採訪地點較遠、交通不太便利的困難,提前近1個小時趕到採訪現場,親身感受愛心物資捐贈發車儀式現場濃濃的共抗疫情「暖流」,用冒著熱氣的新聞作品,展現了我市社會各界共克時艱、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鮮活場面。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疫情來了,困難來了,就是我們衝鋒陷陣的時候!」除夕當天早7時,記者諶憶龍早早地等候在牡丹江市公交集團興中路公交首末站,採訪啟程奔赴綏芬河開展隔離人員轉運工作的公交駕駛員們。在嚴寒中,他在採訪現場邊錄音邊記錄,生怕遺漏任何細節。採訪結束後來不及吃早餐,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市區隔離賓館,直到中午12時許,跟隨檢查採訪10處隔離賓館後,諶憶龍才結束除夕當天的採訪工作。
有一種過年,叫堅守崗位,有一種堅守,叫新春走基層。記者王雅萍在除夕當日和大年初一,分別深入我市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現場,采寫了一線工作人員開足馬力、加緊生產,奮力衝刺虎年「開門紅」的新聞報道,展示了我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凝心聚力繪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牡丹江的美麗畫卷。
春節期間,記者李學斌用鏡頭記錄市民開展冰雪運動的精彩瞬間。
春節,到基層去,記錄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春節期間,本著融合發展,移動先行的理念,日報攝影、新媒體記者用手中的相機、攝影機,同文字記者一道,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用鏡頭捕捉一個個感人畫面,讓春節期間日報「新春走基層」的採訪報道更好的「動」起來、「靚」起來。
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就意味著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無論酷暑嚴寒,狂風暴雨,都要第一時間在現場。牡丹江日報記者紛紛表示,作為記者,會始終堅持俯下身、沉下心,帶著滿腔的熱情與激情,用實際行動踐行新聞宣傳工作的新使命,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寫出更多有溫度的作品,奮力譜寫新時代黨的新聞事業新篇章。
來源 | 牡丹江日報
牡丹江市新聞傳媒中心
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快樂
虎年大吉!
大家都在看
在北京冬奧會上當志願者啥體驗?雪城女孩告訴您!
牡丹江市區核酸檢測服務信息【附醫院電話地址】
我市運動員趙嘉文 完成北歐兩項冬奧首秀
「冰墩墩」在牡丹江本地銷售有多火?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權聲明和標註原則(原文出處,圖片、視頻來源)。對於部分文章找不到出處的,我們會列為「網絡」,希望看到原文的作者或作者的朋友及時通知我們以作更改。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請在載有關文章時務必尊重該文章的著作權,保留本公眾號註明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