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2023年,伴隨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我國數字經濟全面發力,發展勢頭迅猛。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加速器、倍增器,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2023年,我國數字化發展繼續保持強勁勢頭,數位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實融合廣度深度持續拓展,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加速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變量。
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最新數據見證了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相當於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70.8萬億元。同時,以數位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促進千行百業加快轉型升級,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凸顯,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截至2023年9月,經營範圍涉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企業超過53萬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磊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亮點紛呈,一是數字新型基礎設施持續夯實。5G、千兆光纖寬頻、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加快部署,基本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先、性能優越的數字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整體能力實現跨越式躍升。
二是數字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數字科技創新主體加速成長,數字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數字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提升,加快向全球最具創新性國家行列邁進。三是數字產業集群實力穩步提升。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提速,重點數字產業不斷壯大,數位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的乘數效應持續顯現,數字消費牽引作用不斷夯實,我國數字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穩步攀升。
人工智慧領域實現突破式發展
「2023年,在海量數據資源、先進算力基礎設施、豐富應用場景、較高研發投入等優勢支撐下,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在科技創新、產業生態、融合應用等方面成效顯著,已步入全球第一梯隊。」王磊表示。
工信部數據顯示,1-10月,人工智慧等數字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為我國加快建設更加完整、更具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體系注入新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實現突破式發展,成為當前各國科技與產業競爭新的制高點。
據了解,我國在智能晶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方面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華為、浪潮信息、希姆計算、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晶片公司推出了應用於不同場景的AI推理和訓練任務的晶片加速卡,涉及CPU、GPU、RISC-V等不同設計架構;昇思MindSpore、飛槳Paddle-Paddle、商湯科技SenseParrots、騰訊TNN、阿里MNN、位元組跳動BytePS、曠視MegEngine、小米Mace等國產人工智慧開發框架及應用生態實現快速發展,飛槳開發者已超過800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雲通義千問、華為盤古、科大訊飛星火等11個大模型產品通過備案。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正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強大的『頭雁』效應。醫療、教育、金融、交通、製造、能源等領域成為當前人工智慧技術商業化應用最活躍的領域。」王磊表示,人工智慧通過改善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增進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在丁明磊看來,人工智慧已成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生產力提升的重要驅動力量,其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數字經濟賦能效應持續釋放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深入推進數位技術的創新應用,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做大做優做強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丁明磊表示。
展望未來,丁明磊認為,數字經濟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更大潛力。一系列「網際網路+」經濟新業態相繼誕生,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成為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大型網際網路平台企業持續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數字消費持續釋放居民需求潛力;數位技術還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時空限制,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發展暢通了國內國際經濟循環。
「為更大限度釋放數字經濟創新賦能效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應從推動頂層設計加快落地、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三方面發力。」王磊表示。
在丁明磊看來,加快數位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賦能作用,一是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特別是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釋放數字化紅利、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二是以數位技術應用賦能共同富裕,打破時空阻隔,提高有限資源的普惠化水平,促進教育、醫療、服務等的均等化。三是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優勢,整合集聚創新資源,提升中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活力。四是持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充分挖掘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潛力,促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設備賦智、為企業賦值、為產業賦能。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2023年終特稿丨內生性增長明顯 202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5%以上增速
關注丨協同發展 廣東五大都市圈期待多引擎效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丨守住耕地命根子
專訪丨李燕: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關鍵支撐作用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