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戰場,並不是簡單的戰場排序,是指「在軍事上給敵人以與蘇德戰場上蘇軍相稱的打擊和壓力,並與蘇軍在東線的進攻密切配合,從而造成敵人兩線作戰的局面。」
也就是說,它必須滿足「特定地點和相當規模」這兩個必備條件。
1942年6月,蘇聯第一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訪問美國時,曾力勸美國時說:「如果第一戰場屹立不動,第二戰場就會變得更堅強。」故第一戰場指蘇德戰場,1944年6月6日西方盟軍在法國諾曼第開闢的戰場指「第二戰場」。
1940年7月16日,德國攻擊英吉利海峽的護航艦隊,英德之間戰爭爆發。
在十一個多月戰爭之後,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攻擊蘇聯,正如希特勒所說,這一舉動使世界「摒住呼吸」,邱吉爾將其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繼法國陷落、不列顛空戰、租借法案之後的「第四個轉折點」。
至此為止,美國、英國、蘇聯三個主要反法西斯國家中已有兩個加入戰爭。但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盛行,距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還有5個多月,所以,美國尚處於中立國狀態。
所以,第二戰場的開闢主要是英國和蘇聯兩國在討論,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是蘇聯首先提出來的。
具體表現為1941年6月27日,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六天,蘇聯駐英大使邁斯基向英航空大臣比弗布魯克,非正式地試探了英國在歐陸開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
7月18日,史達林便正式要求邱吉爾在法國北部和北極地帶建立新的戰線,以減輕蘇聯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當日7點至日落前,德軍已進入蘇聯境內50多英里的領土。作為蘇聯駐英國大使邁斯基雖身處異國,但甚是著急。
他作為蘇聯人尤其是一名外交委員,邁斯基覺得應該做些什麼,幫助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當時邁斯基的第一個想法是,「是否建立英一蘇軍事同盟,」但一連在德國入侵蘇聯後幾天,自己都沒有收到來自蘇聯政府的任何指示。
由於不知道此時克里姆林宮的具體情形,也沒有官方的任何裁決,故邁斯基想到了另外一個想法,既然不能作出建立英蘇軍事同盟的決議,那麼,在法國開闢一個第二戰場怎麼樣呢?如果真的成功,那麼歐洲戰場形式恐怕就變成另外一回事了。
邁斯基從個人出發,率先展開了幫助蘇聯的「單獨行動」。開闢「第二戰場」離不開英國的幫助,但是怎樣讓這個提議讓英方知道呢?
邁斯基想到了三個人。第一個是邱吉爾,作為英國的首相,邱吉爾當然是第一人選,但是大量的數據分析讓邁斯基覺得邱吉爾可能不會支持這樣個提議。
第二個人選是英國的外交大臣艾登,從外交禮節來說,艾登是最適宜的人選。但邱吉爾是一個極其強勢的人,他會對艾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邁斯基否決了艾登。
接下來第三個人選,邁斯基想到了比弗布魯克。此人當時作為英國的內閣成員,任戰時軍需供應大臣的職務。並且兩人在過去的六年中私交甚好。
故在蘇聯遭受入侵後的第五天,即1941年6月27日,邁斯基前往比弗布魯克在契克斯的住所,與之交談,展開了首次關於第二戰場的談話。
在談話的開始,邁斯基選擇以英國的立場為由,對比弗布魯克說道:「為了不讓德國獲得勝利,從而鞏固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國在大陸上需要一個盟友,此時盟友出現了」,邁斯基又反覆強調:
「雖然,蘇聯此刻正遭受挫敗,但這只是暫時的,為了能在不遠的將來打敗德國,開闢第二戰場是必要的,並且越快越好。」
當時,比弗布魯克聽得十分專注,但令邁斯基驚奇的是,比弗布魯克居然答道:
「讓我坦白地告訴你……蘇聯真的會戰鬥嗎?蘇聯不會像德國入侵法國時,表現得袖手旁觀嗎?」
比弗布魯克的話令邁斯基十分尷尬,霎時找不到任何話語進行答覆。但很快比弗布魯克拍拍邁斯基的肩膀,向往常一樣友好地說道:
「我信任你……我會儘量向英國政府提出開闢『第二戰場』這個問題的。我認為此刻開闢第二戰場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沒想到,第二戰場真正實施的時候,已經是3年後了。而第二戰場的開闢,成為了二戰戰場形式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希特勒發動「閃電戰」迅速攻占歐洲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兩線作戰,其最開始戰略是穩固西線局勢,然後全力以赴攻打蘇聯。
但是這兩個戰略都沒有成功,因為沒有讓英國屈服,導致儘管德軍占領了歐洲大片領土,但卻遭到禮英軍的海上封鎖,不但如此,英軍頻繁的對德占地進行轟炸,對其後勤補給,工廠造成了難以想像的損失。
在蘇德戰場上,希特勒曾狂妄的說三個月就可攻占蘇聯,但顯然這個大話說得太早了,一開始德軍的機械化部隊確實讓蘇聯有些手忙腳亂,無法招架,但是蘇聯領土東西線縱長太深了,這就為其防禦提供了準備時間。
於是當德軍來到莫斯科時,遭遇了蘇聯紅軍英勇的抵抗,至此,德軍在蘇德戰場遭遇了第一次慘敗,「閃電戰」的神話也就此破滅,之後與蘇聯的戰爭也不再勢如破竹,兩方逐漸進入到拉鋸戰狀態。
這個時候諾曼第登陸開闢的第二戰場,對德軍來說就好像後院著火,腹背受敵一樣,兩線作戰是德軍大忌,但德軍最終沒能阻止英美聯軍的強勢登陸,所以其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第二戰場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