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民拿出一「欠條」,八路軍借款1100萬法幣,最後結局如何?

2024-01-20     千年史館

原標題:山西農民拿出一「欠條」,八路軍借款1100萬法幣,最後結局如何?

正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單位集體來說,遵守誠信底線是根本的要求。不過由於很多種原因 比如說歷史戰亂以及物是人非等等外部原因限制,單位集團或者個人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一直保持著誠信的狀態,只有以誠信為根本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的個人以及單位,才能夠在種種困難面前經得住挑戰。

一、老者徘徊於縣政府大樓門前

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有一位老人曾經在縣政府的大門前多次徘徊。他的行為引起了執勤人員的注意。經過再三詢問,這位老者指出自己手中有一張政府多年前的欠條,不知道能不能予以兌現。令老人沒有想到的是,工作人員並沒有把這件事情看成一個小事,而是高度重視,將這張欠條交給了上級領導進行研究,發現這是一張約欠款1100萬元法幣的欠條,而且借款人就是當時的八路軍。這張借條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變得紙張泛黃,不過這並沒有使得欠條上面的字跡模糊,人們依然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借條的時間、借款人以及借款原因事宜。

縣政府的管理人員對老人的欠條非常重視,給老人一段時間的等段時間。並且明確表示將會向上級有關部門請求這個借條的欠款批覆。老人雖然當時還沒有取回欠款上的錢,卻已經倍感欣慰了。因為接待他的政府官員態度非常親切,讓他感覺到渾身的暖意,而且政府管理人員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因此老人回到家中,靜靜地等待著政府方面的答覆,政府方面在老人回去之後認真進行了研究,發現這項欠條是真實的,不過當時進行簽字畫押的官員已經離世多年,這條欠款是貨真價實的。歷史學者也對此予以了肯定。

有關人員對這位老人的家庭出身也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位老人叫做郭建英,他的曾祖父是當年非常富有的大商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全力投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業當中去,但是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很差,人民普遍生活質量也不高,軍隊中的情況更加緊迫,很長一段時間內八路軍的日常開銷需要向當地的富商尋求資金來源,因此八路軍常常會向一些大商人打下欠條。並且予以了承諾,等待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就會將金錢予以歸還。

二、富商之後

郭建英的曾祖父在當時非常有名,他是做實業的企業家,懷揣著實業興邦的夢想,他將自己的事業打理得風生水起。郭建英曾祖父,在富裕了之後並沒有忘記家仇國恨,總是希望能夠出自己的一份力投入到抗戰事業當中去,因此在聽說八路軍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之後,他就主動的向八路軍有關人員提出借給軍隊1100萬法郎進行支援,同時還免費捐贈給八路軍大批的糧食和其他衣物,因此郭家的善行在當時也算是聞名一方。

不過郭家的行為卻使得競爭對手非常嫉妒,他們認為郭建英的曾祖父已經衝擊了他們在商業領域的地位,因此在當時的市場上就出現了一批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商家,他們將自己的商品價格標得很低,而且商品的質量也較差,由於當時人們普遍生活在貧困的生活之中,因此都傾向於購買價格較為低廉的產品,即使是產品的質量很有問題,他們也心甘情願,這樣一種市場消費需求,使得郭家的生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郭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當中一直不願意生產質量較差的產品,而是一直保持著高質量的標準,因此它的成本決定了它的價格不會很低,而這樣一種商品是無法在當時立足的,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的衝擊,使得整個市場規則發生了變化。

因此郭家的生意很快就出現了倒塌局面,漸漸地,郭家的生意完全敗了,最後甚至背上了高額的債務,因為大量的產品無法銷售出去。郭建英的曾祖父在家道中落以後對子孫們講到如果之後出現了非常危急的困難,就將那張欠條拿出來給有關政府人員。

三、家道中落與曾祖遺言

後來郭建英的曾祖父因病去世了,郭家的情況一天不如一天。在郭建英的父親當家之後,就把家裡的僕人全部都遣散了,一家人一起到農村生活。因此到了郭建英這一代,基本上就是依靠務農來維持基本的生計,生活情況很不如意。在郭建英成年以後,父親也得了重病,快要離開人世,這時郭建英的父親拿出了那張欠條告訴郭建英,說這是曾祖父留下來的,依靠這張欠條能夠幫助你度過以後人生中的難關,郭建英把父親的話牢牢地記在心底里。

短短几年以後,他的妻子得了不治之症,需要大筆的醫療費用,而此時的郭健英無法拿出金錢進行醫治,他想起了父親臨走之前告訴他的那張欠條,因此他懷著一點希望來到了人民政府的門前,希望這張欠條上的錢能夠予以歸還。郭建英很幸運,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這張欠條,而且也承認了這張借條的真實性。

四、高額欠款原數歸還

很快,郭建英的欠條上所欠下的1100萬法幣被兌換出來成為郭建英的私人財產,當時的1100萬的法郎價值也非常昂貴,大約摺合成人民幣就是8萬元。依靠著這筆費用,郭建英成功地讓自己的妻子得到了醫療救助,挽救了生命,後來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這段具有傳奇性的故事表現了人民政府的誠信,中國自古以來的美德深深地融入在人民政府的品格之中,成為了一段佳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b1ed8e927fbe4be74c1392e592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