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不過包退」成空談,以物抵債引學員不滿潮

2024-10-18     妙趣生

曾幾何時,中公教育作為公考培訓領域的巨頭,以其專業的教學和「不過包退」的承諾,吸引了無數懷揣公職夢想的學員。然而,如今的中公教育卻深陷退費困境,甚至出現了用白酒抵債的荒誕一幕。

中公教育的「不過包退」協議班模式,曾經是其迅速擴張的利器。這種模式對於學員來說,似乎是一種低風險的投資,考不過能退費,考過了則實現夢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大量學員在考試未通過後,卻遲遲無法拿到應退的學費。從數千到數萬,金額不等的退費訴求堆積如山,部分學員甚至苦等兩三年之久。

面對如此龐大的退費壓力,中公教育似乎束手無策。於是,「以物抵債」的方式應運而生。白酒、舊電腦、二手車等物品被擺上了「抵債」的台面。這一做法讓學員們感到震驚和憤怒,他們交錢是為了接受教育培訓,希望在未通過考試時能拿回自己的學費,而不是換來一堆價值不明、實用性不高的物品。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學員們的初衷,也嚴重損害了中公教育的品牌形象。

中公教育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並非偶然。一方面,其在過去幾年大規模擴張,資金投入分散,尤其是在地產等領域的投資,嚴重侵占了現金流。當大量學員要求退費時,公司的資金鍊便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其他公考培訓機構不斷崛起,瓜分了市場份額,中公教育的優勢逐漸減弱。

然而,中公教育的退費問題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經營困境,更是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警示。在教育培訓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機構為了吸引學員,過度承諾,卻忽視了自身的資金實力和經營風險。當問題爆發時,不僅學員的權益受到損害,也會對整個行業的信譽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中公教育來說,要想擺脫當前的困境,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儘快解決退費問題,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退還學員的學費。其次,要加強內部管理,優化經營模式,降低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要重新樹立品牌形象,贏回學員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也應加強對教育培訓行業的監管力度,規範機構的經營行為,保障學員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培訓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中公教育的退費亂象,是一個值得深入反思的案例,希望其他培訓機構能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21daaf03f1bc4ab56e3b39f300d0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