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海楠
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並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根據會議精神,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已被視為衡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的重要標誌之一。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由縣城所承載的縣域範圍,正在發揮力促城鄉融合「橋頭堡」的重要空間載體作用,成為力促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主陣地。因此,激活縣城城鄉融合發展動能,是撬動鄉村發展潛力,提升發展水平的關鍵。
補齊短板利好全面提升鄉村發展水平
消除鄉村治理能力和建設水平上的短板,是提升我國鄉村發展水平,尤其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短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從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推動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出發,補短板勢在必行。
就城鄉發展差異而言,儘管我國正在極力消除城鄉二元制發展困局,但依舊面臨著認知和發展基礎的偏差,亟須找准發力點,發揮支點撬動作用。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提出「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之後,隨即被認為是破除我國城鄉二元制發展困局的關鍵舉措。
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此基礎上進步一提出「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從而明確了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著力點。
「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以及城鄉融合發展,乃至實現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的一體化推進,是現實發展的需要,更是補齊建設和發展短板的必然之舉。」周宏春認為,近年來,鄉村建設步伐持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正不斷提速,讓城鄉融合發展條件日漸具備;加之多年來農村群眾收入增長快於城市,但底子薄、基礎差的現象依然存在,也讓加速布局城鄉融合發展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
此次會議提出「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或許可被視為破局補齊鄉村發展短板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直以來,鄉村治理環節被視為影響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阻礙。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補齊短板是破除阻礙的有效手段,其中,通過縣城治理能力提升向下兼容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正在成為重要方式。
「通過縣城治理能力提升,帶動城鄉融合發展,也有助於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通過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更有助於推動城鄉之間的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升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彭剛認為,對於鄉村治理而言,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農民的法治意識和參與度,也能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平安鄉村。
創新縣域城鄉融合探索高質量發展
縣城,作為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空間載體和縣域經濟中心,2024年將圍繞縣域系統性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加力部署。實際上,這也為緊抓城鄉經濟要素變化,推動城鄉協同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正待通過系列創新舉措實現破題。
「拋開城鄉二元結構的固有思維,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要求新一輪鄉村建設要站在縣域體系框架下優化村莊布局。」彭剛認為,這也將帶來包括鄉村人居環境和統籌提升縣域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等多維度的實際利好。
比如,通過在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生活便利性等方面建設水平提升,對於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至關重要。
在彭剛看來,這將讓縣域範圍真正發揮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重要節點的作用。縣域綜合設施和服務水平提升,既能承載外出務工返鄉群體的就業、安居需求,又能承載縣域鄉村地區人口就近城鎮化的功能。
而要實現這樣的階段性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勢在必行。會議也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顯然這已經為創新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埋下了重要伏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唯有創新機制才能破局城鄉二元結構,繼而通過一體化布局謀劃,推動城鄉融合,真正實現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順暢地流動。
在汪浩看來,根據「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所傳遞出的深層含義,需要認清鄉村不僅具有農業生產功能,還兼具巨大的生態、產業、人文價值空間,這背後共同構成了對硬體實力和軟體提升的需求,比如,對縣城基建工程投資和符合時代需要的公共服務能力共同提升。
此外,周宏春也提醒,縣城的發展也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綠色發展。統籌新型城鎮化要求更注重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縣城也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培育特色產業,增強內生髮展動力。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民生論談丨用標準讓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民
解讀丨新動能不斷釋放城市新活力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專訪丨余國:能源體系建設已進入韌性時代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