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海楠
2024年行至中期,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基本形勢,機遇大於挑戰,方法多過困難。「當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條件正不斷累積,要對中國經濟下半年延續回升態勢抱有強大信心和十足底氣。」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如是判斷。
近日,海內外多家機構均對中國經濟下半年增長調高預期,認為在多項利好指標支撐下,中國經濟仍有上行空間。然而,這並非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尋求強勢復甦將一路坦途。受訪專家強調,還須認清當前挑戰,高效精準地用好宏觀調控手段,用改革舉措進一步激發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舊動能轉換的潛力,賦能中國經濟加速恢復向好。
01
市場需求和轉型升級「齊步走」
2024年上半年,面對國際能源價格和匯率波動、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等影響,中國經濟主動而為,積極應對國內外諸多風險和挑戰,確保了經濟全面復甦,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其中,市場需求回暖和轉型升級表現突出,為經濟平穩回升貢獻了不竭動力。
「國民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是年初以來我國經濟的整體特徵。」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以來,隨著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國內外需求不斷改善,特別是在國內假日因素的帶動下,服務業和消費、外貿都出現快速回升。同時,工業生產也伴隨轉型升級的推進實現了較快增長。這些都為中國經濟上半年的向好表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內需求旺盛有目共睹。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受「五一」假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顯效、「618」等因素影響,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比4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假日因素的影響推動出遊人數屢創新高。另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6月份端午假期,國內旅遊出遊合計1.1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403.5億元,同比增長8.1%。
外需回升受益於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累計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家用電器、集成電路、船舶等產品出口額均實現較快增長。此外,開放的中國正持續向世界敞開「懷抱」。據統計,今年1—5月份,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延續了去年以來新設企業較快增長的態勢。此外,隨著中國免簽的「朋友圈」再次擴容,入境旅遊的外籍遊客增幅明顯。今年上半年,北京口岸共辦理免簽入境外籍旅客30.7萬人次,同比增長10.12倍。
「市場需求回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而加力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轉型升級,則是為經濟持續向好培育新動能的重要一環。」遼寧大學校長余淼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今年以來,我國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發展、增加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上跑出了「中國速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5%,增速比1—4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高7.5個百分點。同期,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4%。其中,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53.1%,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10.4%。
「這表明我國積極部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也帶動了新動能、新優勢不斷發展壯大,繼而為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支撐。」余淼傑認為,從目前趨勢看,全國各地正在放大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旨在延續經濟向好態勢,不斷向全年目標任務和高質量發展邁進。
02
挖潛有效需求壯大「中流砥柱」
然而,即便是中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大韌性,仍不可忽視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上升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運行情況顯示,6月份PMI為49.5%,與5月份持平,製造業景氣度基本穩定。7月1日發布的2024年6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錄得51.8,較5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連續8個月高於榮枯線,為2021年6月以來最高,顯示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擴張加速。
「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兩個指數統計涵蓋的製造業企業範圍並不相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征學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財新指數主要反映沿海的600餘家出口型企業,而國家統計局的指數則涵蓋全國範圍內3000多家大中型製造業企業,「這表明出口型企業整體仍處於擴張時期,而國內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PMI長期處於榮枯線以下,勢必對就業、收入和未來預期帶來影響。」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高於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低於臨界點。其中,新訂單指數為49.5%,比5月份下降0.1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略有下降。
與此同時,據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6月下旬與6月中旬相比,12種產品價格上漲,33種下降,5種持平。商品、服務價格邊際走弱,豬肉價格沖高回落。
「由於外需大體持穩,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落,中小企業景氣度反彈,大企業景氣度下降。」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保持擴張,但持續回升向好基礎仍須鞏固,其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當前主要掣肘。他認為,繼續聚焦各項改革舉措釋放紅利,將是影響下半年經濟能否繼續回升向好的關鍵。
黃征學也強調,挖潛有效需求,須高效精準、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同時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舉措,統籌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基礎,力促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下半年加大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則應優先夯實提升中小微企業景氣度,確保穩增長、穩就業。」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