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煙卡、卡牌盲盒沉迷 可從三個方向發力

2024-10-09     環球時報新媒體

熊丙奇

近段時間,「煙卡」和「卡牌盲盒」在中小學生群體中風靡。有家長吐槽自己「十一」期間帶孩子去名山大川旅遊,孩子卻只盯著地上有沒有煙盒、撿來做「煙卡」。而精美的外觀、精心設計的抽盲盒玩法,搭配網絡直播營銷和黃牛炒作,讓不少學生沉迷「卡牌盲盒」無法自拔,動輒花費數百元、數千元,甚至出現單張卡牌被炒至20萬元的驚人價格。

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觀察,可以明確的是,無論是沉迷「煙卡」還是「卡牌盲盒」,都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學校、家庭和社會均應充分意識到其危害性,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維護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擺脫對「煙卡」「卡牌盲盒」的沉迷。

孩子沉迷「煙卡」和「卡牌盲盒」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沉迷「煙卡」對孩子的教育與健康不利。比如,一些孩子為了拾煙盒、做「煙卡」甚至去翻垃圾箱,不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另一方面,沉迷「卡牌盲盒」則可能助長孩子的攀比消費以及賭博心態。機率是「盲盒」玩法的基石,但許多「卡牌盲盒」具有單次價格低、機率易操縱等軟賭博特徵,商家往往通過刺激攀比、重獎誘惑等方式吸引孩子,等到發現時可能已然沉迷。

此外,隨著沉迷的孩子增加,「煙卡」和「卡牌盲盒」都愈發呈現出「圈子化」的特點,即「煙卡」、卡牌正成為孩子間的社交工具,不玩「煙卡」、不集卡牌的孩子更容易被邊緣化。據調查,不僅男孩子玩煙卡,女孩也正成為「煙卡」大軍的新勢力,這充分體現了煙卡的社交屬性。這會對未成年人的消費觀、金錢觀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對於「煙卡」和「卡牌盲盒」的流行,家校社都必須提起重視。有的人辯稱孩子玩「煙卡」、收集卡牌是孩子在這一年齡段的興趣使然,並認為隨著他們年齡增長就會自然遠離。這其實是沒有考慮到這類行為對他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以及興趣、社交能力發展的潛在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隨著越來越多孩子對香煙品牌、價格如數家珍,這種過早、過多接觸香煙的現象會增加孩子對香煙的好奇心和嘗試吸煙的機率,「玩『煙卡』就是培養下一代煙民」並非玩笑話。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也應依法確認取得相關監護人許可。其出發點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主判斷能力,需要加強對他們的學校保護、家庭保護與社會保護。

要治理未成年人沉迷「煙卡」「卡牌盲盒」的亂象,必須形成全社會的合力。首先,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這類商家的監管,加大控煙、反賭博宣傳力度。直播等平台也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絕不縱容商家違規經營或類似內容的傳播,鎖死這類商品流向未成年人的源頭。

其次,對於商家向未成年人銷售香煙、「卡牌盲盒」等明確違規經營行為,家長、學校和監管部門應形成高效的舉報—響應機制,在第一時間舉報後由監管部門快速介入調查並從嚴處置。

最後,治理這類亂象的關鍵在於找到「替代品」。家校社應結合孩子的身心特點,提供兼顧趣味與教育意義的遊戲、活動,從而疏導他們遠離「煙卡」和「卡牌盲盒」。客觀而言,「煙卡」和「卡牌盲盒」的流行,折射出當前孩子們對簡單遊戲的渴求,而這恰恰是學校、家庭、社會所欠缺的。因此,要讓他們遠離不健康的遊戲,就應以更有趣的、有社交性的健康遊戲、活動吸引他們,從而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我國正在推進的「雙減」,旨在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給他們更多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要做到這一點,學校需要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後服務、校園社團要充分培養學生的興趣,而家長則應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興趣和心理動向,三方合力,讓他們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土壤中茁壯成長。(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2f1aa01c0413c888141c76baae1f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