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全球性問題,離不開文明交流互鑒

2024-10-28     環球時報新媒體

陶堅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的動盪變革期,變亂交織、多重危機疊加,安全失序、發展失衡、治理失效日益突出,熱點衝突、大國對抗、地緣矛盾此起彼伏,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未來更加憂慮,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對抗的內在渴望更加強烈。令人警覺的是,冷戰思維陰魂不散,「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說法不時沉渣泛起。西方某些人士戴著「文明衝突論」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甚至聲稱中美競爭也代表著一種「巨大的文明衝突」。當代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踐已證明,文明衝突的邏輯不僅無法解釋國際政治較量和經濟競爭的問題根源,反而會給這些原本就紛繁複雜的矛盾關係打上死結。

以複數形式存在的世界文明,在某些人眼中卻變成單數

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如同百花園,千差萬別、異彩紛呈。文明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它源於生存環境的獨特性、歷史文化的差異性以及生產方式、分工體系、交往實踐等方面的差別。「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可以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自帶光芒。每一種文明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它們都有其存在價值。

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和基礎。各種文明從點到面、從分散到整體,在數千年的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寶庫。深入了解與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保存並發揚文明的多元多樣性,讓所有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然而,一直以複數形式存在的世界文明,在西方中心主義者眼中卻變成了單數。「西方中心論」是一種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它將西方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視為文明的唯一評判標準,否認文明多樣性,認為人類文明是單一性的,具有唯一的形式和排他的內核。只要不符合西方標準的文明就是落後的、愚昧的,就必須向西方先進文明「進化」;只有西方才能創造出最豐富的物質文明、最普世的精神文明、最先進的制度文明,其他文明只有「走近」西方才算「開化」,只有「走進」西方才算「文明」。「西方中心論」曾長期主導國際話語體系,無視其他文明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人為地扭曲、撕裂人類共同文明的「大拼圖」。

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四個共同倡導」,被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全球文明倡議還原了什麼是真正的世界多樣性和文明多樣性,讓世界回歸本來面貌,提倡合作而非對立、互鑒而非排他、共贏而非零和,為徹底擺脫「西方中心論」束縛、充分理解並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和諧的世界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對待不同文明,各國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兼收並蓄的態度,打破交往壁壘、消除交流隔閡、汲取智慧養分,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文明成果。

阻擋別人的路,不會讓自己走得更遠

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它們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性,不同文明正是在相互參照、借鑑、吸收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的。

憑藉資本全球擴張帶來的壓倒性優勢,西方把自己抬高到了「文明典範」的位置,否認文明在本質上具有平等性,自以為對非西方文明負有「文明開化使命」。人類已經邁入21世紀,我們卻時常感受到不同文明主體由於經濟水平和物質財富的差距而處在不平等地位,時常聽到一些「實力大國」說出明顯帶有「文明中心論」和「文明優越論」的傲慢論調。「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這個「餐桌菜單論」,讓我們同時看到了他要讓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必坐上桌、其他國家只配上菜單的真實內心,以及西方世界觀的「文明優越」底色。

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走得更遠。當代世界各個文明主體應秉持相互平等的原則,承認並尊重每個文明主體的身份和權利。對「全球南方」來說,除了在經濟上堅決反對通過打壓遏制別國發展來維護自身發展「特權」之外,還要在文化上堅決反對通過打壓詆毀別國文明來維護自身文明「優越」。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關鍵是要拋棄「真傲慢」、做到「真尊重」,彌補「西方中心論」給人類文明帶來的隔閡和傷害。正如全球文明倡議所強調的那樣,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由此而論,以何種立場對待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就是一塊檢驗西方國家「真尊重」與否的試金石。

文明差異不應是世界衝突根源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提出了所謂的「文明衝突論」。他認為,未來世界性的衝突將在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之間展開,文明的衝突是戰爭的根源,並預言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將與西方文明出現大規模衝突甚至是「斷層線」戰爭。他的一條邏輯線是,差異就意味著衝突,衝突就意味著勢所難免的戰爭。他的另一條是冷戰思維線,即把美國在冷戰時代「我們」與「他們」的對立,置換成「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對立,將文明與戰爭捆綁在了一起。於是,在這一分析框架下,美國同那些與其文明傳統、價值理念相悖的國家或地區爆發衝突,就成了不可避免和理所應當的。

「文明衝突論」混淆顛倒了導致衝突的利益因素和精神因素,無限誇大了文化差異、文明差異的影響,過分突出文明之間的異質性和衝突性。學術界有不少聲音質疑其理論不自洽、結論不嚴謹,並且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實踐中,「文明衝突論」倒是被美國政府運用得非常自如,為後冷戰時期的霸權主義外交政策張目,為各種國際霸凌行為製造合理化的藉口。

文明差異不應該是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文明衝突論」只會將人類文明推向死胡同。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鮮明地指出:各種文明本沒有衝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全球文明倡議的寶貴之處,就在於以文明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和諧共生為基礎,以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深入交流為路徑,以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為目標,全面超越了「文明衝突論」的狹隘視角和悲觀預期。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全球文明倡議倡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打造全球文明夥伴,高度契合了國際社會對於多種文明和諧共生、破解文明對立、增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共同願望,自提出以來獲得廣泛關注和積極支持。中國創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搭建起亞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平台。全球文明倡議作為重要共識,已寫入中國與俄羅斯、塞爾維亞、匈牙利等多個國家以及中亞、阿盟、瀾湄等地區的聯合聲明、新聞公報或宣言中。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決定將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明確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強調承認並尊重所有文明的豐富內涵,並在文明之間尋求共同基礎,所有文明均須頌揚人類的大同與多異,並通過與其他文明的對話豐富與發展自己。

全球性問題的長遠解決,離不開文明的力量,離不開文明交流互鑒。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助於解決人類面臨的複雜尖銳的難題,找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路。在理論層面,全球文明倡議指出了人類文明向何處去,提倡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構建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文明的力量;在實踐層面,全球文明倡議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共處,指明了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文明交流創新合作方向,為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大能量。(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14b32d9c2ab0882a183077f98dbc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