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重看了一遍《呼嘯山莊》的小說。小時候這本書和《簡愛》是一起讀的,後者看了幾遍,前者看一遍就扔一邊。《簡愛》里雖然也有些詭異的情節,特別是把羅切斯特的妻子寫成一個瘋子的那一段,幾乎可以說是童年陰影,《呼嘯山莊》則處處詭異,裡面的人物,除了洛克伍德和講故事的女管家在內,個個都不大正常。
惡劣的氣候,暴風雨般的激情,火山噴發似的仇恨,過於強烈的情感,令人不適卻具有奇特的魅力,就算不喜歡這部小說,仍然會承認,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小說。
小說有好多個影視劇版本,風評最佳的是1939年奧利弗版的黑白片,還有一部1992年朱麗葉·比諾什版的彩色片。如果只看劇情介紹和演員表,我會選擇1992年版,因為1939版竟然在女主死後就結束了。要知道,《呼嘯山莊》最虐的,不僅僅是男女主的互虐,更是男主在復仇時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虐,沒有後面的情節,男主的形象是單薄的,不完整的。
此外,奧利弗·勞倫斯,作為我們熟悉的女神費雯·麗的老公,他那溫文爾雅的樣子,怎麼去演希斯克利夫?
但是,也正是因為是奧利弗演的,這部被稱為經典版的《呼嘯山莊》,還是成了我的首選。
這部片子一開始上映時名叫《魂歸離恨天》,很30年代的名字,最開始的譯本是梁實秋的,他將原著書名「Wuthering Heights」翻譯為《咆哮山莊》,但當時在西南聯大讀書的女生楊苡,也是這本書後來的譯者,另有看法,因為山莊是老主人恩蕭的住所,他應該不會給自己的山莊取個拒人千里的名字,最後她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得到靈感,想出了「呼嘯山莊」四個字。
1939黑白版電影,很好地呈現出了小說描寫的環境和氣氛。看完片子,我服氣了。沒有後面的復仇情節,沒有講男女主的後代,將一部具有深刻現實寓意的傑作改成一部虐心的愛情片,這版《呼嘯山莊》居然還是很好看。不得不說,莎翁戲劇演員勞倫斯·奧利弗的功底太深厚,完美地駕馭了這個角色,在這個只有半截故事的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完整的、有魂的希斯克利夫。
女主凱茜的扮演者是梅爾·奧勃朗。對於這個角色,我是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看的。因為這個角色一開始就派給了她,導演威廉·惠勒千方百計請到莎翁戲劇演員奧利弗來演希斯克利夫,同時也讓當時正在跟奧利弗熱戀的費雯·麗出演該片。
奧利弗和費雯看了劇本後都很滿意,費雯·麗立刻認為她應該扮演女主凱茜,但製片方卻表示這個角色已經派給了梅爾·奧勃朗。
梅爾·奧勃朗
之後兩人於該片導演威廉·惠勒見了一面。以善於挑選演員著稱的惠勒也看出來,眼前的費雯·麗容貌出眾,並且具有很難得的銀幕感,如果她來扮演女主凱茜一定會演得很好。然而作為導演,他也無力改變已經決定了的事。他希望費雯·麗能出演該片女兒伊莎貝拉,也就是奧利弗演的希斯克利夫為了報復而娶的妻子。
當時的費雯·麗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出演不那麼重要的角色會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再加上費雯·麗只想演跟男主有著刻骨愛情的女主凱茜,所以她拒絕了伊莎貝拉的角色。
奧利弗雖然答應了《呼嘯山莊》的角色,卻對自己的搭檔不是費雯·麗而是梅爾·奧勃朗而感到失望。
(我也很失望!)不過,奧利弗表現得很好,從電影來看,他跟演對手戲的梅爾·奧勃朗也擦出了必要的火花。但若是費雯·麗來演,兩人的對手戲可能會更有激情些吧?
客觀來講,梅爾·奧勃朗扮演的凱茜也還不錯,特別是最後死在希斯克利夫懷裡的那一段,很好地演繹出了凱茜對自己放棄真愛的決定懊悔終生、對少年時光無限眷戀的心境。
但我無數次腦補了費雯·麗演凱茜的樣子,仍然為這部電影的女主另有其人而感到些微遺憾。
女兒伊莎貝拉的扮演者與費雯·麗有點兒像。但是,幸虧費雯·麗拒絕了這個角色,相對於女一,這個角色可發揮的空間太小了。
更值得慶幸的是,拒絕了《呼嘯山莊》的次要角色,不久後,費雯·麗得到了扮演好萊塢巨片《飄》中斯嘉麗的機會。
對於當時任何一名好萊塢女演員,斯嘉麗這個角色的分量都足夠了,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呼嘯山莊》中凱茜。
對於費雯·麗來講,這算得上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吧。
(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