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禮|大國重器,己燒傳承,盞上經典

2020-12-24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金磚國禮|大國重器,己燒傳承,盞上經典

(點擊上圖,購買非遺建盞)

※關於建盞

建盞,黑瓷燒制的典型代表。宋代八大瓷之一(非官窯,但為進貢窯),因建州「建安府」而得名,是當時點茶、鬥茶、評茶的理想器具, 其獨特的原材料和窯內變化飽受陶瓷匠師、收藏家的好評與喜愛。

建窯建盞特點主要是:含鐵量高、礦物釉豐富、釉水飽滿(易形成垂珠)、流動性強、壓手感強等,屬瓷器。為此特殊的陶瓷特點造就了建盞自然變化的窯變效果,既能潤茗保鮮,又不失艷麗色彩的經典之作,被譽為「瓷壇明珠」。

建盞是可以養的,使用建盞喝茶一段時間後,由於茶中的元素與建盞的礦物釉發生反應,會出現「七彩光」,也就是所謂的養盞。

2011 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建盞脈絡

起源於晚唐五代:燒制技藝不成熟,以燒制青釉為主;

興起於北宋初年:開始燒制黑釉;

鼎盛於兩宋時期:窯廠規模大,器型以碗(盞)為主;

衰退於兩宋晚期:窯廠開始燒制白瓷;

沒落於明代早期: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點茶風氣衰退;

消失於清代早期:窯口更替燒制德化風格青花;

復燒於上個世紀70 年代:1979 年國家多部門組織建盞復燒。

※建盞燒制

建盞燒制主要採用電窯燒制和柴窯燒制方法,燒制溫度在1280 度左右。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因為建盞釉面在高溫作用下發生了窯變。

(點擊上圖,購買非遺建盞)

※關於作者

任遠,青年陶藝工藝師。中國建陽建窯建盞協會會員,吃茶龍窯窯主。《己燒—孔雀映日曜變》、《己燒—絲絮銀毫》創始人。曾向多位建盞非遺傳承人學習建盞燒制技藝,潛心研究建盞燒制技藝多年。獨創的柴燒裸燒技藝燒制出經典的仿宋油滴、兔毫釉面。其燒製作品被多家展覽、博物館收藏。

趙子衡,青年陶藝工藝師。建窯建盞燒制傳承人,《星月夜》釉面創始人,95後陶瓷創業人,京盞府工作室創辦人。多次受邀參加全國展覽展會,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點擊上圖,購買非遺建盞)

作品一:絲絮

【品名】絲絮

【作者】任遠

【工藝】全手工電燒銀毫

【材質】鐵胎礦物釉,瓷器

【尺寸】約9.5 ×6.5

作品介紹:傳統的兔毫盞通體青黑,盞色飽滿與條達銀毫者名為上乘佳作。釉料、瓷泥渾然一體,沉穩大氣之稱:古典。新作《己燒—絲絮》銀毫作品,在原有的經典兔毫釉面上加以調配,銀藍色的兔毫絲絲上口,配合宋代點茶盞為原型的束口器型,有「傳統」有「新作」相輔相承。也映襯著陸遊《閒中》的名句:活眼硯凹宣黑色,長毫甌小聚香茗。持兔毫盞,絲絲長毫在茶湯中分外生動。

(點擊上圖,購買非遺建盞)

作品二:日月同輝

【品名】日月同輝對杯

【作者】趙子衡

【工藝】全手工電燒鷓鴣斑+ 本金描金

【材質】鐵胎礦物釉,瓷器

【尺寸】金色約8 ×5.5 原色約8.5X5.5

作品介紹: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點試茶家珍之」,由此可見鷓鴣斑盞的在宋代民間的珍貴程度。而一隻名為經典的「鷓鴣斑盞」,如鷓鴣鳥羽毛一般栩栩如生,映入眼帘。而作為青年陶瓷匠人,作者一改以往鷓鴣釉面的紋路、顏色變化,重新試釉改變燒窯方式,用「電柴窯」的制瓷方法徹底改變了「鷓鴣釉面」的美感。那麼在一隻新作鷓鴣斑盞基礎上,再添加本金金水描金工藝而成。雖為金,有貴之意,但又不乏品味,不失風格。二者組成對杯,既有共同呼應之實,又有形成日月同輝之像。

提示:「金盞」是在鷓鴣盞之上,再次描金復燒而成,而這一道道「純手工」的工序和高溫燒制方法,會讓每個作品收縮各有特點和不同。所以金盞的尺寸會略小。

(點擊上圖,購買非遺建盞)

作品三:星月夜

【品名】星月夜套組(三隻)

【作者】趙子衡

【工藝】全手工電燒曜變

【材質】鐵胎礦物釉,瓷器

【尺寸】約8 ×6.5

作品介紹:據日本有關史料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三隻曜變盞,彩中帶滴、滴中帶毫,實數上品。曜變,建盞之上品。在黑色的底釉上,分布著不規則的圓點,周圍散發出以藍色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整體色彩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作者創作的靈感也來自於荷蘭畫家梵谷的《星月夜》。

即可購買!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laLlnYBur8RWXSASf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