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這屆孩子是最難管的一屆了,媽媽們想著辦法讓孩子們形成好的習慣,就採取了幼兒園裡用的比較多的積分表的管理辦法,卻反而引來新一輪親子談判。阿明的媽媽最有發言權,阿明比較調皮,為了約束孩子早睡早起,好好吃飯,媽媽想了個好辦法,就是每天阿明表現好的話,就發給阿明一枚小紅花,十枚小紅花換一個小禮物,二十枚小紅花去看一場電影。開始阿明為了得到小紅花確實表現很好,但近來阿明越要提高獎勵,和媽媽爭取十五枚小紅花去看電影,二十枚小紅花就出去吃大餐。媽媽本來沒覺得有什麼異樣,但細細思考,總感覺不對勁,難道阿明才四歲,就要和媽媽「談判」了嗎?
其實不僅阿明,其他父母也都紛紛感慨:
可以看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里的積分表獎勵方式,到底適用不適用?
很多父母在工作上學到的「目視化」管理,也用到了孩子身上,很多家庭里不缺少「小黑板」「卡通蓋章表」等等,可以做到對孩子表現進行量化評比。電商平台對父母的需求也是做到了極致,各種卡通造型的紙貼、印章一應俱全,「好好吃飯獎一枚」「沒有按時睡覺扣一枚」。通過這種可視化的,即時反饋的方式來激勵孩子養成好的飲食作息習慣。
很多父母會發現,剛開始的時候這種激勵方式非常有效,孩子變得時刻關注自己的得分,獲取獎勵後,慢慢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獎勵不對等,要麼和媽媽談判,要麼直接不配合。
這種家庭積分式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步暴露出弊端。雖然《優秀的父母做什麼》這本書提到父母經常使用到的非暴力溝通手段是積分式獎勵,但是本書作者艾瑞卡·瑞切爾卻經常得到父母的負面反饋,那就是積分表獎勵越來越不管用了,並且孩子越來越「不服管」。
1、 積分表的過度使用,降低了孩子做事情的內在驅動力
積分表中對於孩子的行為進行了細緻的規範,其實很多應該孩子自己主動去做的,不應屬於積分表的獎勵範圍,比如穿衣吃飯,早睡早起等日常習慣的養成,本應孩子主動去做,但一旦進入積分表的獎勵範圍,孩子就會打自己的小算盤。
小強媽媽就是個積分表獎勵的重度用戶,媽媽讓小強給弟弟拿個紙尿褲,小強會問媽媽給他什麼獎勵,一朵紅花還是兩朵紅花。
2、 在孩子心目中,親子關係變成交易關係
「刷碗獎勵3元,掃地獎勵2元」這是菲菲媽為了鼓勵菲菲做家務而「特批」的「專項獎勵」。年末家裡大掃除,菲菲媽想得到菲菲的幫助,讓菲菲一塊處理廚房,菲菲問媽媽要給她多少獎勵,菲菲媽一愣,然後考慮了下「10元吧」。菲菲一撇嘴「媽媽你還是找鐘點工吧」。原來菲菲嫌棄媽媽給的獎勵太少了,認為「還不如鐘點工賺得多」,於是拒絕了幫助媽媽。
本來分擔家務是孩子應該做的,但是長期的家務換錢這種模式,讓孩子更多的認為他的付出父母應該付費。親子關係在他的心目中更像是交易關係。瑞切爾將這種思維模式稱為「回報經濟」。
「回報經濟」的概念被瑞切爾提出來以後,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同,根據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的關於「市場規範」的理論,瑞切爾將家庭里的積分教育進行了總結歸納,形成「回報經濟」的分析模式。
回報經濟,是家庭中的「市場經濟」,簡單來說,被市場化的父母將社會和工作中用到的獎懲的方式引入到對孩子的管理上,遲到了要受罰、表現得好有獎勵。
而對應於市場經濟的是「社交規範」,比如孩子遲到了,父母會感到羞愧。但是如果引入懲罰機制,幼兒園的孩子遲到的更多了,因為父母感到「如果遲到被罰款,交了罰款後心安理得了」,「再也不用感到羞愧」了。
心理學家組織的調研發現,當「市場經濟」和「社交規範」同時存在時,市場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所以,也就驗證了用積分獎勵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時,到了後期,哪怕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應該做的,他也要「討價還價」。
「回報經濟」在短期內促使孩子的正常行為變成了交易化,因為有獎勵,孩子才想變好,一旦激勵消除,他就會變回原來的自己。
研究組也發現,如果用積分獎勵孩子的基本技能,以及道德規範行為,比如吃飯穿衣,友好助人,分享團結等,會大幅度降低孩子主動去幫助他人的意識,也會降低自己做個好孩子的意願。
實際上,積分獎勵並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是它有適宜的範圍和分寸。如果爸媽巧妙利用積分獎勵,孩子不僅不會進入「回報經濟」的誤區,也能幫助孩子提高自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1、 孩子真正接受挑戰是設定獎勵的基礎
和孩子約定獎勵措施的執行時,一定要先徵得孩子的同意,而不是粗暴的安排孩子去遵守某項規則。麗麗特別煩媽媽那種頤指氣使的口氣,本來可以早早寫完作業拿到媽媽給的小紅花,可她偏要墨跡到八九點鐘。她不理解的是媽媽的苦心,因為媽媽要輔導她做完作業後進行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交流好制定獎勵規則的原因,方式,孩子會更好的接受挑戰。
2、 針對短期行為,設定專屬獎勵方式
某個習慣的形成一般21天重複做某件事就可以,對孩子來說也不超過2個月,所以為孩子改變某項不好的習慣,儘量以短期的行為改善為目標,設定專屬的獎勵方式,這樣有始有終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也有比較強的約束力。
3、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和獎勵方式
如果要規範孩子的行為,對於要改變的方式,以及給孩子的獎勵,都需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到規則制定的過程中,孩子遵守規則的積極性會空前高漲。
4、 獎勵頻次和獎勵幅度適宜即可
一旦確定了使用積分獎勵,那麼在獎勵頻次和獎勵幅度的設計上就需要遵循精簡的原則,即:頻次不過高,避免孩子產生煩膩的心理,獎勵的價值不過高,避免孩子產生愛慕虛榮攀比的心理。另外,在做家務以及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上,不建議使用物質或金錢獎勵,本來這就是孩子應該做的,做不到是應該受到懲罰的,而不是做到了能獲取獎勵。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張張口罵罵孩子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通過給錢吃大餐就能提升孩子的素質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做的恰恰是傾聽和理解,多點耐心多點引導,和孩子成為朋友,才能讓孩子的心和媽媽的心貼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