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邊界」:我不找你,你最好也別來找我

2023-11-17     搜狐財經

原標題:成年人的「社交邊界」:我不找你,你最好也別來找我

近日,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嘉賓聊到自己的家庭關係,主持人吳昕稱,自己雖然和父母在一起,但基本主打一個「有緣相見」

圖源:微博

此番言論,不僅讓廣大網友紛紛點贊,更是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親密關係」,以及「社交邊界感」的討論。

圖源:微博

圖源:微博

大家之所以會羨慕,正是因為在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大都處於「越界」狀態。

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是你媽(爸),我還不能xxx了?」

小時候被偷看日記,長大後被偷看手機。

即使早已經成年,但每次出門,父母也總是忍不住刨根問底:「你和誰一起出去啊?出去幹嘛啊?「

如此窒息的畫面,讓年輕人無時無刻都在想辦法掙脫。

近兩年,關於年輕人斷親的話題,一直很熱門。

此前,媒體報道了一個91年的女生,把父母、3個堂哥、1個堂姐和姑姑的微信和電話都拉黑了。

圖源:《南方周末》

因為得了腦梗中風,需要人照顧,後續治療也需要醫藥費。

因為父母離異,她向姑姑發出求助,對方表示「不方便承擔費用」;

後來,他又分別和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發出了求助信號,等來的只有父親的一句「你的事我管不起。」

而母親自始至終都沒有給予任何回應。

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家庭關係是最原始的,當然也是最難的。

「斷親」的案例雖然聽起來比較極端,但卻反映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並非所有社會關係都有存在的必要。

互不打擾,或許才是緩解現代人社交冷漠最好的解藥。

成年人,集體患上社交冷漠症

知乎上曾發起過一個熱門提問:社交恐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些高贊回答,很好地概括出了大家的心聲:

看到有朋友打電話來,心中一抖,根本不想接,然後在微信上發消息問他什麼事;

懶得出門,怕在路上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真·大寫的尷尬;

當著大家的面發個言,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但上台以後卻不知道怎麼說;

最怕有人過來搭訕,哪怕只是發傳單的,也不想和對方有任何眼神接觸;

在網絡上很健談,現實生活里卻根本不想說話;

在海底撈被人唱生日歌,受到鄰桌的注目禮,只想挖個洞把自己藏起來……

圖源:知乎

這些所謂的社交,看似不起眼,但對很多人來說,卻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去應對。

要麼就選擇迴避,要是能不說話,就保持體面的沉默。

畢竟要是真坐下來嘮嗑,很有可能會更尷尬,大家要麼默契地看著手機,要麼強自鎮定,壓抑著緊張和恐懼去「談笑風生」,實際上都可以摳出三室一廳了。

而除了本身就害怕社交的人,還有一種人,本身社交能力並沒有問題,但就是對所有關係都處於一種「躺平」的狀態。

總結起來就是,我不去煩你,你也別來煩我。

圖源:小紅書

「社交」這件事,不是不能做,只是有時候不關心,也懶得維繫感情。

比如一邊抱怨沒朋友,一邊又心安理得地宅在家裡,不想出門交際。

最近有網友發帖說,考上公務員的同學,從此就在網上查無此人了

圖自:脈脈app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體制內的工作性質導致他們在網絡上會更謹慎,但更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一種「社交冷漠」。

成年人為什麼放棄社交

答案很簡單:因為社交雖然能帶來快樂,但社交同時是一件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金錢的事情。

圖源:《我的解放日誌》劇照

而社交帶來的快樂,往往和泡沫一樣,很快就消散,沒法持續下去。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做點自己真正享受的事情呢?

況且,你花了很多心思,交到的所謂「朋友」,有時候並沒有什麼用。

有網友分享,自己一位朋友在飯局上喝到胃出血,住了一周醫院,那些和他同桌一起喝酒的人,居然沒有一個來看他。

圖源:豆瓣社區

現實真的很骨感。有時候你費盡心思去維繫的關係,其實往往不堪一擊。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很多人會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然後為了擴大人脈,花費很多時間去社交。

大家往往在飯桌、酒局中稱兄道弟、把酒言歡,好話跟不要錢一樣往外冒,可一旦自己真的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人一個都看不見。

事實上,一個人在社交中的地位,往往是由社會地位決定的。

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人,即便在酒桌上再能喝,生活中再熱心,往往也很難從社交中獲得功利性的收穫。

所謂人脈,並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

當你身居高位,自然會有人主動和你攀關係。

就像演員黃渤說的,火了之後,身邊全是好人。

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揭露的正是現代社交的殘酷真相。

圖源:微信公眾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話:「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然而,我們活在現代社會,很難避免與人打交道,而且和陌生人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打網約車要接觸司機,叫外賣要接觸穿著黃馬褂的外賣員,寄快遞也要和快遞小哥打照面。

如果只是短暫接觸,讓關係停留在外部,大多數人並不會感到「社恐」或是冷漠,但如果對方想加你微信呢?

是不是馬上頭皮發麻了?

類似這樣的無用社交,也很容易消耗成年人本就不多的精力和熱情。

圖源:《我的解放日誌》劇照

而所謂「社恐」或是「社交冷漠」,無非是捨棄一些無足輕重的關係,為人生做減法,同時也為提升自己做加法。

一邊懼怕孤獨,一邊想要邊界感

有人曾經形象地說,人與人相處,就好像刺蝟抱團取暖。

如果靠太近,會刺痛對方;如果靠太遠,就無法禦寒。

也有人說,大家都是一邊害怕孤獨,渴望有人陪伴,一邊擔心自己的邊界被侵犯。

成年人這種「既要又要」的心理,其實正是他們內心所渴望的「邊界感」。

圖源:《你在星期幾齣生》劇照

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指出:「所謂邊界,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翻譯過來就是,我不來麻煩你,你最好也別來找我

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社交的真相。

可現實中如果想實踐,你就會發現,邊界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沒有人能真的活成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這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自然秉性。

但保持怎樣的社交距離,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令自己舒適的尺度。

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這界限雖然有時候並不清晰,然而又是確定的。

希望你總能清醒,在複雜的人際關係里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e6d5baffed9ce13a1da97d9f47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