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每個城市都會有這樣一座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城市公園,這種公園一般不會像名勝古蹟一樣出現在旅遊攻略里,所以很少有外來的遊客踏入,卻是當地人最喜歡扎堆、休閒的場所。
在蘇州的古城中心,就有一座快100歲的蘇州公園,而蘇州人更喜歡叫她「大公園」。
在蘇州樂園出現之前,蘇州人的童年記憶都是和大公園聯繫在一起的。
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公園裡建個兒童遊樂園,旋轉飛機、小火車、火箭等「酷炫」的遊樂設施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眼球,又有多少孩子是笑著跑著進來,哭著喊著被拖出去的。
因為這個兒童樂園打樣總是打得特別早,好像是4點半就收工了,所以,兒童樂園的門口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場景:好婆拉著孫子要走:「走吧!人家關門哉!」
孩子呢?則是哭喪著臉:「我想再白相一趟呀!」
好婆說:「關門麼哪哼白相呢?奈阿走?奈不走啊我走咋!」
然後就是聽見孩子「哇」的一聲嚎哭,仿佛是世界末日。
大公園裡荷花池和大草坪還有曲折小道里老樹盤根錯節,都是孩子們可以盡情撒歡的地方。那個年代,人們之間沒有那麼多提防,孩子的心野,大人的心大,有時候,大人們要上班,孩子沒人帶,就把孩子往大公園裡一扔,下了班再去找,雖然沒有手機,沒有微信,卻從來不會找不到。
大公園不光是對孩子們有吸引力,同樣也是老年人的樂園。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大公園始終是靜中有鬧,你走在公園路上是一片安靜,可是一拐進大公園,卻是熱鬧非凡,有唱歌的、跳舞的、聊天的、喝茶的、遛鳥的、下棋的、還有撞樹的,據說這是一種新型的健身方式,可以治療腰痛,就是不知道樹會不會覺得痛。
釣魚的悠哉游哉,喝茶的舒適自在,唱戲的,也都是民間高手,
一個拉著二胡,一個彈著三弦,最後一個抒情演唱,堪稱是三人行的完美搭檔。
你再去聽聽那些聊天的,話題五花八門,卻絕少家長里短,從川普聊到普金,從貿易大戰聊到台灣局勢,一個個都像是剛開會回來的。
曾經有人問這些老人,你們不是有老年卡嗎?為什麼不去園林里喝茶聊天呢?老人的回答倒也實在:「園林人太多了,而且都是外地人,這裡多自在,大公園裡都是蘇州人,聊得來呀!」
看來蘇州人對大公園的確是有著不一樣的情感。但這大公園也是有歷史的,早在春秋時期,蘇州古城建立的同時,吳王闔閭又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城中城——蘇州的子城,同時吳王也把自己的宮殿放在了這裡。
從那以後,在漫長的古典時代如今大公園所在的這片土地一直享受著極高的待遇,漢代這裡是太守府,唐代是刺史府,白居易、劉禹錫都曾在這裡辦過公,到了宋代(南宋)這裡又成了平江府,在平江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城裡「平江府」、「司理院」、「校場」的名字。
一直到元朝末年,張士誠割據一方,把蘇州作為他大周政權的首都,而他的王宮自然也就放在了子城,而這也是大公園前身最後的輝煌了——朱元璋的大軍攻破了蘇州城,張士誠兵敗,整個子城被焚燒殆盡,徹底成了一片廢墟。
蘇州人到底是念舊的,就留下了「皇廢基」這個地名,直到現在。
剛建成的蘇州公園
此後大公園一帶一直比較荒涼,太平天國失敗後這裡一度還修建了不少墳墓,就更沒有什麼人路過了。直到民國後,江陰旅滬的顏料巨商奚萼銘慷慨解囊,這才有了今天的大公園。
當時請來設計公園的是一位法國的園藝家若索姆,他充分參考、吸收了中國建築風格,同時也把法式的花園情調融合了進來,大公園南面的花壇,就有些凡爾賽宮花園的影子。
當時這公園還叫做「皇(王)廢基公園」,花園、水池、三曲橋、六角亭,據說蘇州著名的畫家顏文梁除了在滄浪亭畔創辦了蘇州美專外,還專門給大公園設計了東齋、西亭和噴水池。可以想見在那個不安穩的舊時代,大公園可算得上蘇州人的世外桃源了。
解放後大公園經過多次修葺,同時也正式改名為「蘇州公園」。
如今,大公園快有一百年了,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成為無數蘇州人回憶的一部分。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變也是一種獨特的味道。如果一切都面目全非了,那我們還憑什麼去留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