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街巷:普利街往事

2019-07-07     山左歷史

濟南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這條街上賣柴的比較多而得名。

關於柴家巷最早的記載在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據《歷乘》載:「三元宮(道教廟宇),一在杆石橋,一在柴家巷。」據記載,柴家巷東起筐市街南口,西至普利門橋,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門巷,全長417米,原為碎石路面,在上個世紀30年代改為瀝青路面。

過去的普利街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濟南開商埠,為便於城區與商埠間的交通,1908年在永鎮門與永綏門之間增開普利門,取「普遍得利」之意,此后街隨門名,柴家巷便改稱普利街。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續修歷城縣誌》中記載:「柴家巷今稱普利街。」由於該街是老城區進出商埠的主要通道,因此這裡生意繁華,店鋪擁擠,一度成為商人聚集的「金街」,許多老字號也紛紛來此開設分號。

九十年代的普利街

除了商號密布,普利街上還曾有一位值得濟南人懷念的人。

這位濟南人便是明代詩人李攀龍,他歷任郎中、陝西提學副使等職,官至河南按察使。他先後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等結社論詩,是明代文學「後七子」首領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其《滄溟集》風行天下,歷百年而不衰。

據說,李攀龍死後,李家家道中落,其愛妾蔡姬、盧氏及兒媳馮氏在柴家巷居住,以賣餅為生,生活過得很艱難。明末詩人王象春曾寫道:「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盡舊羅裙。可憐半天峨嵋雪,空自頹樓冷暮雲。」董芸也曾有詩道:「柴市歸來日又斜,蔡姬遲暮倍堪嗟。羅裙典盡紅顏老,斷腸西郊賣餅家。」

開普利門之後,這裡日益繁榮,普華鞋店、贊玉堂、泰康食物店、治香樓百貨店、老茂生糖果莊、裕興顏料公司、大生東雜貨店等老字號遍布街頭。如今,走在這條老街上,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經的熱鬧與喧譁。

現在的普利街

雖然,如今普利街已繁華不再,很多老字號也漸趨衰落,甚至已經消失,但仍有幾家老字號在經營,但是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普利街東頭就是遠近聞名的草包包子鋪了。

草包包子鋪的歷史可謂家喻戶曉。店鋪創始人叫張文漢,他沉默寡言,生性老實憨厚,人們戲稱他為「草包」。後來他開了一家包子鋪,一時想不起該給店鋪起個什麼名字,乾脆拿自己的外號做了店名。長久以來,草包包子以其皮薄、餡多、味美、灌湯而譽滿泉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AlBGwBmyVoG_1ZN9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