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要論丨張占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4-06-04     中國經濟時報

張占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十餘年來,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深入調整,經濟轉型卓有成效,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穩步落實,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奠定了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基礎。

縱觀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我國曾經面臨極其複雜的國內外現實問題,黨通過「改革」的「關鍵一招」破解了各種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打開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2024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當前,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現實問題和新的急迫需求,迫切需要黨和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開新的局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會研究和布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律,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總而言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延續和推進,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在新時代的一以貫之和創新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呼喚。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重點難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緊迫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的原則,圍繞著「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要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就具體領域改革而言,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城鄉融合體制改革、開放體制改革等領域改革是「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這些領域的改革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布局,是我國改革的重點方向。

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應該在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系統謀劃,要立足於我國所面臨的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程度加深、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等現狀,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調整力度,統籌好整個財政資源,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全局。金融體制改革要找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切入口、著力點,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服務於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同時,金融體制改革要把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壯大「耐心資本」,要制定實施金融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行動方案,加大力度支持鄉村振興、養老托幼、高校就業等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核心科技等重點領域。此外,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第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通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進一步擴大內需,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解決「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抓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打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圖片來源:新華社

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新型生產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更好相適應。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來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著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係全面鋪開。新質生產力體現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中國經濟從粗放型發展模式向創新型發展模式躍遷的一種生產力,代表著人類未來產業的一種生產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向。新質生產力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長久大計,關乎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大局,關乎我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戰略大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新發展階段最為緊迫的事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聚焦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聚焦新質生產力的配套體制機制以及新型生產關係的構建。

在實踐中,首先要堅持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係的重要論述,圍繞著新質生產力理論布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領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優化人才格局、優化生產要素組合、改革數字生產要素、發展尖端技術等關乎新質生產力加快生成的關鍵方面。以改革為動力推動新型生產關係構建,通過實現新型生產關係最集中體現的基本經濟制度、科研評價體系與人才培養機制等,以此推進新時代社會生產方式系統性、綜合性地改善與優化。

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形成新型生產關係需要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位度創新,在實踐中推動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調查研究和政策調適是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的關鍵,也是推進位度創新的關鍵。從宏觀上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各地領導集體充分調查研究,制定試行政策,形成及時反饋機制,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認識,推動理論的創新。就具體問題來看,我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都需要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力戒形式主義,形成正確的經濟改革認識,最終形成初步的改革方案,「先立後破」,不斷調適改革政策,推動制度實現創新,進而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正確實踐。

要在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上把牢價值導向謀劃改革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始終不能變,進一步深化改革要始終把牢「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才能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硬道理。這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謀劃改革舉措的重要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瞄準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生問題,如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托幼養老等老百姓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進行全局性、戰略性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促進經濟長遠發展,同時要保障民生,不能顧此失彼,也絕不能兩失,這是改革的底線和原則。民生問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符合人民發展利益的改革才符合我們改革的初心。要聚焦分配製度改革、落實共同富裕制度、形成和優化養老政策等與人民美好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問題。經濟以外的其他領域改革應該牢牢把握好民生問題,統籌好經濟改革和民生領域的關係,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社會的全局性變革。同時,也只有遵循民生的發展規律,才能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落地。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市場經營主體數量」三個重要領域,聯結我國經濟發展的生產端和消費端,統籌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兩大關係,關係我國生產結構和分配製度的互動調整,是中國經濟發展基礎條件、內生動力和持久活力的重要關注點。這三個重要指標的價值目標符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體現我國改革開放一以貫之的戰略要求,契合新發展階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方向。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點監測和推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市場經營主體數量」三個重要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市場經營主體的高質量發展能夠推動我國形成高水平市場經濟,增強市場的活力和韌性,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固的經濟基礎。總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上把牢價值導向謀劃改革舉措,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之間的重大關係,聚焦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市場經營主體數量」等在內的經濟與民生相統一的重點領域,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09b0f3e6c85cf9a648085286d606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