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無效」舉報
這兩年發生了很多荼毒孩子心理成長的大事件,
國內全民皆知的毒教材、學校旁邊的小賣部向孩子銷售帶有擦邊侮辱意味的小卡片、甚至有些動畫片中也加入了一些暴力萎靡的片段。
不僅引起大眾的公憤,也更是讓很多父母養娃養的心惶惶。
生怕一點點的疏忽,讓孩子的身心健康被這些無良商家侵染。
但是前些天,一位媽媽舉報無良商家未果,還迎來反轉性的結局。
事情大致如下:
「看一下孩子買回來的雪糕,外面是一個塑料的。」
「操作讓我怎麼吃,把這個口剪開,從這裡吸。」
說完媽媽還特別的給了冰淇淋開口處一個鏡頭。
「知道不,這是個啥?」
沒錯,往大膽的地方猜,視頻中的這位媽媽,認為這款冰淇淋的外形像保險套的造型,甚至懷疑就是,並舉報了賣冰淇淋的商家。
這條火了的視頻,吸引了廠家的關注和反駁:
「什麼保險套啊?胡扯八道,這都是天然乳膠材質,是一個國家專利產品,奶嘴的膠度。已經賣了20多年了,也沒有孩子說是保險套。」
並且及時出示了相關專利證明。
網友也紛紛站出來為這個牌子的冰淇淋證明清白:
「這玩意我二十年前就在賣了,而且為什麼你想到的不是氣球?」
認為是媽媽用成年人的眼光過度解讀了:
「因為家長心裡骯髒,以前只覺得像葫蘆」
「這個家長怎麼長大的,自己小時候吃沒事,輪到他小孩了什麼都髒了?」
其實乍一看,這個冰淇淋和保險套並無太大關聯。
說像葫蘆和氣球,也是合情合理。
在市場二十多年,有問題早就被舉報下架了,可能不必等到這位媽媽出手。
再說,孩子真的知道什麼是保險套嗎?
用成年人的視角替孩子解讀所見所得,有時是種誤導。
這位媽媽不僅沒有「舉報成功」,還被貼上「敏感父母」的標籤。
為孩子「爭取」純凈成長空間的母親,錯在了哪裡?
養娃-「緊張的情緒」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也是大寶貝。
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父母的緊張,來源於社會環境的不穩定性。
害怕孩子被傷害、被欺騙、被欺負。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對孩子身心健康有隱患的事,正在發生。
前段時間的新聞,西安市某小學附近的文具店,銷售一款類似於證件信息的卡片。
卡片上明晃晃的寫著連成年人都難以啟齒的詞彙:「處女證」、「發春證」、「色狼證」。
這些詞,代表著一個孩子。
不要小看這些證件,裡面需要填寫的信息十分「齊全」:
姓名欄、性別欄,還會註明頒發此證的原因,下方還寫有頒發機關等...
當記者問老闆這些小玩意兒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時,對方輕飄飄的解釋:
「學生都是看別人買就跟著一起買,大家也都是開玩笑玩的,不會把裡面的內容當真。」
老闆的話,沒有社會責任感,也讓人有不安的隱患。
如果所有賣卡片的人都這麼想,那這個社會還能正常嗎?
所以,父母的敏感其實有跡可循。
但隨著謹慎的父母越來越多,還發現了其中的一個群體:來自父母視角的盲目偏激。
在百度上搜索「家長建議刪除」幾個字,能關聯出來一長串父母建議刪掉的課本內容。
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父母擔心古詩傳遞的含義太直接,引發孩子早戀,希望可以從課本中刪掉。
就連杜牧因對大自然景色多姿的讚美而寫下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因「坐愛」兩字的諧音,也被家長舉報過。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甚至登上熱搜,接受全民審判。
你看,
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為了維護親近的人,失去判斷是非的理智。
這些父母就以自己的經歷驗證了「瓦達倫效應」。
涌動的「娃被迫害妄想症」
什麼是「瓦達倫效應」?
當人們過度關注某件事、太想把它做好時,很容易在巨大的非理性壓力之下引發一連串不良反應,並失去對事情本身的正確判斷。
還記得那個在高鐵上影響到其它乘客休息,被乘客提醒後,父母發飆的新聞嗎?
父母不但沒有為孩子的無禮感到羞愧,反而氣憤乘客沒有包容心,跟一個孩子計較。
把他人的善意提醒,當作惡意的批評,甚至是傷害。
這種家長,也是典型的「娃被迫害妄想症」患者。
這類父母不在乎孩子的真實情況,孩子是否需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也是一種極度控制欲的表現。
高鐵上這種無理的父母只是個例。生活中更常見的情況是下面這些:
當孩子告訴父母周末要和朋友出去玩,父母:不准出門,不安全』
如果孩子做出和自己意見不同的選擇,便不斷的打壓、否定甚至編造負面情況去恐嚇孩子;
看似為孩子付出很多,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在教育上的威嚴與權力。
如果某天孩子真的遇到困難,父母還會把責任全都怪在孩子頭上。
有「娃被迫害妄想症」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深刻。
電影《黑天鵝》的女主尼娜就有一個十分喜歡安排自己的母親。
小到穿什麼樣的衣服,大到交什麼樣的朋友。都要經過母親的允許,才可以。
母親眼裡的她,永遠是個小女孩。所以二十多歲的她,還住在母親挑選的粉色房間裡,不准和異性過多接觸。
最終,尼娜患上了臆想症,她開始反抗:
把所有東西扔進垃圾桶,和不同的男性保持親密關係。
媽媽把愛理解為掌控和不撒手,毀掉了孩子的一生。
「有鬆弛感的放手」
于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就是獨立的力量。
不是讓孩子和父母不相往來,而是要讓父母和孩子早日學會不再依賴彼此生活。
越早的獨立,孩子才能越早的長大。
養娃需要鬆弛感,何謂鬆弛感?
孩子與你都可以犯錯,也都可以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展示世界美好一面的同時,也要讓他/她們了解各式各樣的參差。
再乖的孩子也有走出家門的一天,
父母雖然是孩子堅實的後盾,但始終不可能為孩子擋下所有。
與其想著處處為他/她撐傘,不如讓他/她學著為自己打傘。
放鬆神經,褪去敏感。
相信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她們也可以在自己的體驗中乘風破浪。
於這個世界之中自由穿梭,於這個社會裡自辯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