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產品方面,AI不僅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方式帶來了顛覆性變革,還為文化產業創新帶來了新活力。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包括文化產品同質化、隱私和數據安全、算法偏見和歧視,以及版權保護等。因此,在推動AI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進行監管和倫理指導。
AI賦能文化保護和創新
在文化遺產的記錄和查閱方面,AI可以通過高精度的數字化掃描和三維建模技術,精確記錄文化遺產,並建立永久性保存的數字檔案。
在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方面,AI利用圖像識別技術識別文物的損壞部分,並提供自動化修復方案或輔助修復過程,提高修復效率和質量。在文化遺產的保存過程中,AI可以通過傳感器網絡監測文化遺產周圍的環境變化,並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預測文物的受損風險並提供預警和建議,幫助工作人員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在文化遺產的分析和研究方面,AI可以深度挖掘文化遺產相關數據,對提取到的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幫助研究人員釐清文化遺產背後的趨勢和關係,揭示文化遺產背後的人文、藝術和歷史背景。
在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推廣方面,AI可以提高文化傳播的精準度,藉助機器學習,AI可以在考慮受眾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況下,實現內容精準推送。
在傳媒產業,AI極大地提高了傳媒工作人員的效率。在新聞採集環節,AI可自動收集和整理紛雜的新聞信息,實時監測輿情動態並跟蹤熱點事件。在新聞生產環節,Dreamwriter、xiaomingbot和快筆小新等智能機器人輔助寫稿越發成熟,智能剪輯也能快速剪輯並自動匹配字幕。AI還拓展了媒體的敘述形式,通過VR和AR技術,用戶能夠更加沉浸地感受新聞現場。此外,AI主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且可提供個性化播報。
在影視產業,AI貫穿並應用於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後期特效、營銷和用戶反饋等各個環節。今年OpenAI發布的人工智慧視頻大模型Sora,能夠根據文字提示生成畫面逼真的視頻,使AI的角色從影視創作的輔助者轉變為影視創作的主導者,給未來的影視創作帶來了無限可能。
在文學產業,AI不但能夠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大量的文學作品,生成特定風格或主題的文本,提高創作效率,還可以作為靈感來源,協助文學創作者探索新的創作題材和創作方法。此外,還可以作為分析工具,揭示作品隱藏的模式和主題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意圖,幫助評論家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
AI賦能文化產業的風險
第一,AI作為輔助工具,可能導致文化創作者過度重視效率和經濟效益,而直接利用AI進行文化產品產出,從而導致文化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且同質化嚴重。同時,AI算法更偏好向大眾推薦流行的、歷史偏好的內容,這減少了人們對不同觀點和文化的接觸,從創作源頭上削弱了文化創作者的創作多樣性,從而加劇了文化產品同質化的傾向。
第二,由於AI系統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訓練和學習,因此用戶的個人數據可能會被不當收集和分析,引發數據濫用和隱私泄露。
第三,AI算法可能因訓練數據不平衡,產生偏見和歧視。其一,AI算法可能受到訓練數據的影響,存在性別、種族、地域等方面的偏見,從而導致推薦結果對特定群體的歧視。其二,AI算法傾向於推薦能夠引起用戶關注的內容,但卻無法評估內容質量的高低,因此低質量內容有可能被過度推薦。其三,AI算法往往會根據用戶的歷史偏好推薦信息,使用戶更容易接觸到與其觀點相符合的文化產品內容,從而導致信息繭房問題。
第四,生成式人工智慧作品的版權界定和保護問題仍處於法律模糊地帶。
應對措施
在推動「人工智慧+文化」的同時,政府應當進行監管與倫理指導,為AI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的制度環境,推動技術與文化協同進步。
第一,建立多層次的監管機制。首先,制定適用於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明確AI的使用範圍、數據隱私保護等方面的要求,並加強對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其次,建立行業標準和自律機制,約束AI使用,保障文化內容的質量和公正性。最後,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共同監管AI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
第二,強化倫理指導。首先,開展相關教育和宣傳活動,向公眾普及AI的相關知識和使用規範,增強他們對應用AI的監督和參與意識。其次,為文化產業從業者提供相關培訓和教育,使他們了解AI技術的原理、應用場景和倫理道德,引導他們正確使用AI。最後,建立專門的倫理委員會或諮詢機構,負責對AI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進行倫理評估和指導,為從業者提供專業的道德指導和諮詢服務。
(李磊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琬婷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產業智能化對我國供應鏈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7c2668e7b55361c3e5e81a6c7b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