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逃課不讀書的向鵬飛,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

2024-11-02     小雲晴朗

《小巷人家》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從高考剛剛恢復開始。時代的潮水推動著個人命運,個人命運又匯聚成時代潮流。

莊圖南要去上海上大學了,同濟大學建築系,棉紡廠家屬小巷都沸騰了,紅條幅高高掛起,這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以前沒有人相信可以考上,因為在這之前小巷裡的一鳴失敗了。莊圖南的成功給了許多人鼓舞,在許多家長和孩子心裡種下火種。

甚至有些人,像吳珊珊已經意識到,去了上海的人大概不會再回來,莊圖南已經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

走出逼仄的家屬小巷,走出熟悉的蘇州,走向更廣闊的地方。

都是棉紡廠職工,都住在差不多的小院裡,在差不多的學校里學習,莊圖南可以,我家孩子也可以。

就算上不了同濟,普通大學也是好的,再不濟大專中專也是好的。

莊圖南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很多人,而受影響最大的其實是遠在貴州的弟弟向鵬飛。

黃玲同意讓向鵬住到自己家裡,向鵬終於可以在蘇州上學了。

向鵬飛很開心,但最開心還是他的母親莊樺林,她和丈夫無法返鄉,已經是認命了,只希望向鵬飛可以改變命運。

送到蘇州上學,送到大哥身邊,好好讀書總是有希望。然而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向鵬飛去了蘇州,心思都沒在讀書上。

小的時候乖巧懂事,現在比林棟哲還能鬧騰,莊超英督促過,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孩子,也就沒有管太嚴。

向鵬飛一直在逃課,終於沒有上大學,甚至連高中都沒有考上,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看明白了自己的命運。

向鵬飛後來告訴林哲棟,當初被趕回蘇州的時候,他心裡很怨恨黃玲,但後來也就想明白了。

這是他的命運,不是黃玲的命運,黃玲沒有必須幫他的理由,也實在是力不從心。

林武峰和莊圖南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了能活下去,他每年都要從學校回家,和母親一起去搶水。

其實黃玲做的事情,和莊樺林做的事情沒有區別,都是在為自己的孩子搶水。能想明白這些,向鵬飛雖然年紀小,但比莊圖南還要成熟。

從前他或許還想讀書,但那一次和母親來蘇州回去之後,向鵬飛就清楚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從來不是讀書。

政策的不確定性太大,他能不能留在蘇州高考,回去貴州高考能否順利,都是未知數。

就算考上了,家裡的情況也供不起他讀書,僅僅是來蘇州讀書,哪怕有大舅一家的幫助照顧,也讓家裡承受了巨大壓力。

父親的辛苦,母親的勞累,他都看在眼裡,幾年的上學,結果很可能還是要回去貴州工作生活,這是他無法接受的。

他不能寄希望於別人的憐憫,寄希望於無常的命運會眷顧自己。

他要做的不是像莊圖南一樣去上海,而是在蘇州有一席之地,真正屬於他的地方,而不是寄人籬下。

他要把貴州的父母接過來,他要為父母,為自己的家人「搶水」,他不僅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還要改變父母的命運。

所以從一開始,向鵬飛的心思就沒在學校,沒在讀書上。讀書或許可以打開人生的上限,但對他來說他等不及。

林棟哲在學校荒廢學業,沉迷跳舞的時候,向鵬飛已經交上了社會朋友,去了很多地方。

他每周瞞著莊超英逃課,跟著認識的客運司機打下手。幫忙洗車,幫忙賣票,去了很多地方,看過了不同的風景,見識了不同的人。

初中畢業之後,就自己干起了運輸,最後還開上了公司。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經濟在飛速發展,當時人流貨物主要還是依靠國道,大車司機非常搶手,運輸行業發展蓬勃,向鵬飛也算是趕上了風口,掙到了錢。

再後來棉紡廠倒閉黃玲下崗,向鵬飛還帶著黃玲一起做了一段時間,幫著黃玲重新振作起來。

可以說向鵬飛的身上能看到林武峰的影子,強者不抱怨環境,努力為自己爭取,照顧好家人,再力所能及幫助其它,對世界抱著善意。

向鵬飛才是真正的清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a74b31c3c3c66dcde29e5c577e73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