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哪部劇讓我覺得,非洲那麼遠又那麼近

2023-11-24     影視獨舌

原標題:從沒有哪部劇讓我覺得,非洲那麼遠又那麼近

雖然家人和同事都不理解,但馬嘉(靳東 飾)還是決定成為一名中國援外醫生。隨著於隊長突然倒地,江大喬(祖峰 飾)再度啟程桑納也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歡迎來到麥樂村》4集播完,第25批援桑納中國醫療隊基本組建完成。

《歡迎來到麥樂村》正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湖南衛視三台熱播中,優酷、咪咕視頻、芒果TV同步播出。這部劇由鄭曉龍擔任藝術總監,梁振華任總編劇、總製片人,金曄執導,胡雅婷、張顯編劇,靳東、祖峰、張雨綺、劉冠麟領銜主演,劉敏濤、丁勇岱特別主演,趙子琪、王梓權、何洛洛等主演。

《歡迎來到麥樂村》播出以來,成績亮眼。雖然「六台聯播」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觀眾,單台收視率仍然得到了保證。酷雲數據顯示,開播當晚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三台收視率分居衛視黃金時段收視率2、3、5位,總收視率達0.7863%。

其中,湖南衛視首播日收視率峰值(秒)達0.4595%,位列近三月湖南衛視劇集首播日收視率峰值top1,並在次日再創新高。

全網熱度值也在持續升溫中,#歡迎來到麥樂村開播##歡迎來到麥樂村馬嘉放飛自我#等詞條登上抖音熱搜榜,前者更在抖音娛樂榜持續霸榜26小時。

播出之前,我提前看了37分鐘長片花,對故事的具體走向有了清晰的認知。播出後,又同步追劇4集。應當如何去形容《歡迎來到麥樂村》呢?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場劇,也不是大眾印象中的行業劇,更不是常規的援外醫療劇。

它是國際劇。劇中不只有中國醫生登場,本地的、歐洲的、美洲的,各種膚色、各個國家的醫生,共同在非洲國家桑納的小城生活。共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相互成就、合作共贏。《歡迎來到麥樂村》拍出了「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核。

它是生活劇。北漂、滬漂、深漂見多了,「非漂」見過沒?即使有無數前輩披荊斬棘來到非洲,即使做好了萬全準備,但不論是誰,來到了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都要吃上一番苦頭。語言不通、水土不服、文化不同,關關都得過。

它也是一部「大愛之劇」。沒有大愛的人,是不會放棄優渥生活,跨越山海前往貧苦之地搞援助。正因為心中有愛、手裡有光,才願意「西出陽關無故人」;正因為心中有愛,背後有支撐,中國援外醫生們才敢說「莫愁前路無知己」。

存在主義的現實註解

當一個人決定去非洲,他究竟在想些什麼?這是《歡迎來到麥樂村》前半程最重要的議題。一個在外人看來技術高超、風華正茂的心臟外科醫生,下定決心前往非洲桑納,成為一名普通的中國援外醫生,必然是事出有因的。

答案可以是換種活法。來看看馬嘉的處境吧。破格成為「正高」的名額被人「搶」走了,擔綱科室主任也沒了希望,好不容易決定要跳槽,人家比你先一步調走了。事業困頓家庭也不美滿,與妻子的愛情趨於平淡,天天爭吵不休。他不在意去哪兒,只是想跳出常態,去喘一口氣,看看外面的世界。

遠離不代表怯懦。清華博士曹豐澤選擇去坦尚尼亞「打灰」(土木行業術語),根本原因也是遠離。他說,「去非洲」,意味著遠離製造焦慮的具體環境,開始學習社會的底層運行邏輯。

馬嘉或許並沒有想這麼多,他更多的只是想爭一口氣。

他想不明白,為什麼院裡把正高名額給江大喬?是因為他援過非、支過邊嗎?他寫過幾篇高水平論文、做過幾台高難度手術?職場評定究竟考察什麼呢?既然如此,那我也去非洲援助兩年,是不是就沒有人能「摘桃子」了?

事實並非如此,但這麼想也不奇怪。其實,來到非洲只是開始,而非結束。預告片中,當有人問道,你實話實說,為什麼非要去援非時,馬嘉打了個哈哈。不是話說不出口,而是的確沒想明白。

來到非洲以後,馬嘉意外地在非洲這片充滿靈性的大地上得到了磨練和治癒,他洞悉了這片土地的靈性,看到了當地人民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對中國援外醫生這個概念有了深入了解。海明威的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曾寫道:「靠近西峰頂部有一具屍體,是只被風乾凍僵的豹子,沒人能解釋得了那隻豹子跑到如此之高的地方去幹什麼。」花豹為什麼要去爬吉力馬札羅山?只因山就在那裡。

導演金曄在採訪中曾介紹,花豹是馬嘉內心慾望的展現,「豹子是一種心魔」。與之相較量、相對抗的過程,也正是馬嘉擺脫本我,追求無我境界的過程。

「對於我而言,到來就是意義。」某種程度上,馬嘉的選擇切中了存在主義的本質議題:存在先於本質。為什麼來非洲,很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來到非洲之後做了什麼。對馬嘉來說,非洲不僅僅是他鄉,也成了故鄉。對人類來說,意義從來都不是別人賦予的,只有你做出了選擇,才能去找尋背後的意義。

宏大敘事的輕巧落地

《歡迎來到麥樂村》是一部創作難度很大的作品,稍有不慎就會拍成形而上的、大寫的概念劇。但它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把概念軟化,把所有形而上的名詞落地,把一切大寫的信息,變成細節放到人身上。

《歡迎來到麥樂村》的細節巧妙,從片頭中就可見一斑。碧藍的海面,隨性的海鷗,垂暖的夕陽,遷徙的大象,再夾雜上翻湧的浪頭和霧靄沉沉的水鄉,何其愜意,何其自在。光把這段拿出去,說是風景紀錄片也有人信。拍海外片段,就是要拍出國內看不到的東西,怪不得大家都想去非洲草原看動物大遷徙。

這部劇的細節,不只體現在外景上,更體現在劇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之中。有了外景,跨外劇就有了真實的憑證;有了人性,生活劇就有了現實的靈魂。

馬嘉為什麼非要今年破格升「正高」?性格使然。

做手術,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不能做的;評職稱,也要爭分奪秒、只爭朝夕。對普通人來說,耽誤一年可能不算什麼。但哪怕是一分鐘,馬嘉也得搶回來。

正是因為如此性格,馬嘉去非洲才讓人信服。一個天才遇到坎坷,註定是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更遑論,他們「欺人太甚」。即使知道自己升職「科室主任」無望,也不應該直接把錦旗摘掉。既然如此,就「去遠方找找答案吧」。

不過,遠方的答案也不是那麼好找的。《歡迎來到麥樂村》不是見招拆招的爽劇,馬嘉也沒有遇強則強的金手指。初到異地,他也憤懣,也惶恐,也難熬,也有思鄉之情和倦鳥之苦。正是有了這些感情,馬嘉一角才有了現實三昧。

馬嘉身上的中年困境,也讓不少人感同身受。有豆瓣網友說,「在馬嘉身上看到了我輩打工人赤果果想升職加薪的樣子」;也有人覺得,這部劇揭示了職場上的另一面,背景大於能力;還有人在劇中看到了「最真實的職場」。

前幾集,最觸動我的鏡頭,是江大喬殺魚前在碗底磨刀。不經常做飯的人,是想不到這個動作的。刀鈍了就要磨,但比起準備磨刀石,直接在碗底剮蹭兩下,無疑更貼近生活。單這個動作,可以確定祖峰是懂做飯的,編劇是懂生活的。

編劇是懂生活的,也是懂吵架的。吵架的高妙之處,就是用一些客氣又禮貌的話,輕而易舉地激怒對方。柳曉弦(趙子琪 飾)和馬嘉吵架,也很日常。

柳曉弦說,我今天沒有力氣吵架,我也不想吵架,你去洗洗睡好嗎?馬嘉回嘴,誰想和你吵架,好像說的就跟你一人忙一樣,誰沒工作,誰不忙啊?這倆人一吵起來,我頭都大了。誰都沒錯,但在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面前,和顏悅色已經成為一種奢望了。這就是中年夫妻的常態,愛沒有消失,但架也沒少吵。

這些細節,離不開主創團隊前期的採風過程。編劇胡雅婷分享過一個案例,17年前(2006年)的某屆醫療隊,為後來者留下了一本書,書中的扉頁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這句話,被她用在了劇本中。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真實案例,才讓《歡迎來到麥樂村》變得更加真實可感。

喜劇人的自我修養

總編劇、總製片人梁振華曾說,《歡迎來到麥樂村》講述的是一段歡騰詼諧的溫情故事。這話一點也不假。這部劇嚴肅的時候是真嚴肅,鬧騰的時候是真鬧騰。

馬嘉一開場,就和外賣小哥來了場追逐戰。對方選手騎電動車,我方選手騎公路車。別車、超車、變速,倆人不相上下,騎得互相欽佩,也都累得夠嗆。

更好玩的是,前腳還和外賣小哥吐槽人可真是夠懶的,早餐都叫外賣,後腳就被打臉,原來這分外賣的收貨人居然是自己本人——「柳先生」。

馬嘉的爛梗也笑得我不能自已。或許有不少觀眾沒注意到,馬嘉見到江大喬的第一句話是「市長來了」。這是多年前一個非常經典的笑話:「南京市長江大橋」。這個梗不動聲色,放在這兒,人物頓時靈動了。

這樣的喜劇人,是天生適合非洲的。沒看到,雖然還沒去,但馬嘉已經熟練掌握了不少非洲舞步嗎?他還有個更有趣的徒弟:蘇萊曼(天使 飾)。把「師父」喊成「媳婦」,上手術台對著馬嘉大吹「彩虹屁」,跟著陝西人學中文……

同為幽默擔當的,還有彭偉(劉冠麟 飾)。作為最新的「螢屏喜劇人」,劉冠麟是一個但凡露臉就能逗觀眾笑的演員。讓他來演一名兒科醫生,最合適不過。你別說,雖然那個別針魔術沒騙到醫生們,但應對小孩足夠了。

有識、有趣、有滋味,《歡迎來到麥樂村》雖然只播了4集,但後續的故事已經讓不少觀眾翹首以盼。馬嘉到了非洲將遇到哪些難題?江大喬去非洲,家中的孩子怎麼辦?他在非洲又經歷過哪些故事?異國他鄉又有哪些新角色出現?醫生的「原則」與當地的「規矩」又有哪些衝突?我們不妨接著看戲。

【文/馬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343e181a8ff72ecca639c7464828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