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前華東和中原野戰軍進行了指揮權的統一,到底是為什麼?

2023-12-21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淮海戰役前華東和中原野戰軍進行了指揮權的統一,到底是為什麼?

中華民族歷來都把富饒的黃河中下游平原作為自己的根,比如「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等一系列表示這一地區的成語被廣泛傳播。還有歷朝歷代古都也是在此居多,比如:「洛陽、安陽、鄭州、開封、」等都是歷史名都,可見中原的重要性有多重。

解放戰爭中,毫無例外這個地區也是重中之重,國共兩軍必爭之地,有著「勝者王敗者寇」的意義。

淮海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毛澤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成為了能夠一舉擊敗國民黨軍隊的制勝法寶-那就是兩個野戰軍統一了指揮權。

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淮河,長江地區失守,那國民黨失敗也就已成定局。為此,蔣介石以徐州為中心,將「華中剿總」與「徐州剿中」合併,讓比較能打仗的白崇禧統一指揮70萬大軍拱衛淮河,海州等地,至此他苦心經營的中原防禦體系就等著共產黨軍隊撞上來自投羅網。

而此時的解放軍則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60萬大軍為主力組織了此次戰役,但是相對於70萬的國民黨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是全面落後的。更為主要的是兩支野戰軍兩套班子,如果單單的協同作戰很難做到攻敵制勝,且有被敵人分而攻之的危險。

為了應對此次集團作戰的不利局面,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此次規模很大,請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毛澤東同意並電告陳毅、鄧小平,至此兩大野戰軍指揮權得到了統一,為取得淮海戰役最後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1948年11月6日至22日第一階段戰鬥開始,華野和中原野戰軍擊敗了黃百韜兵團,攻占了宿州,孤立了國民黨指揮中樞徐州。

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第二階段中擊敗了黃維兵團,孤立了杜聿明集團。

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全殲杜聿明集團,至此淮海戰役取得了最後勝利。

整個戰役共殲敵55.5萬,解放軍則傷亡13.4萬人,這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大,殲敵對多的戰役。

淮海戰役做為擊敗蔣家王朝的關鍵戰役,如果沒有黨中央對戰鬥部隊指揮權的統一,那解放軍在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取勝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587e846172514d6e5f2b768266c7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