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素來講究道地,道地的藥材藥效卓著,是中國古人數千年智慧的結晶與用藥經驗的結合。常用的道地藥材有江油的附子,陽春的砂仁,新會的陳品,江蘇的薄荷,長白山的人參等等,河南地處中原,有山、有水,風景秀美,在這一片美麗的國土上孕育了中華民族。醫聖張仲景的故鄉也在南陽,是河南的重鎮。同樣河南也有許多道地的藥材。
我們今天所講的薯蕷就與河南有關。古時河南的境內有一個懷慶府,懷慶府內有四大名藥,聞名天下,被稱為「四大懷藥」,分別是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懷山藥。翻閱宋代以前的中醫古籍,唯獨找不到山藥這味藥。山藥在中國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是中醫在宋代以前,還沒有發現山藥作為藥用的價值嗎?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已經開始種植山藥。據史料記載,薯蕷曾經作為地方的貢品,用以進獻周王室,直到至清朝末年, 山藥一直延續了貢品的傳統,因此山藥被譽為「國藥之寶」。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中醫沒有發現這種東西呢?原來山藥並不是它的本名,以前的山藥叫做薯蕷,薯蕷就是那個時代山藥的官方名稱。在《山海經》中記載「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署預」,署預就是薯蕷。
最早記載薯蕷的中醫書籍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將薯蕷列為上藥,什麼是上藥呢?在書中解釋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列為上藥的都是一些毒副作用小,補益作用大的藥物,但是《神農本草經》時代煉丹術及其盛行,因此也免不了時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神農本草經》對於絕大多數藥物的認識十分獨到,以至於它才能成為中醫的經典之作。
《神農本草經》大致成書於漢代,書中記載薯蕷「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與現在認為的山藥可以補肺、健脾、養腎,大致相同,山藥三陰並補,不僅補氣而且滋陰,同時還有固澀的作用,是補益人體正氣中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藥。
在《金匱要略》中有薯蕷丸一方,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以薯蕷作為方劑的名稱,可見薯蕷在這個方劑中的地位,薯蕷是除了甘草以外,用來最大的藥物,甘草可以補氣,輔助人體正氣,薯蕷同樣可以起到這種作用,可見仲景對山藥的認知與《神農本草經》所載基本一致。作為治療虛損的藥物,廣泛用於多種虛勞疾病。
到了唐朝,在薯蕷身上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它被強行更換了名字,以不同的身份出現在了中醫書籍之中,導致薯蕷原本屬於它的名字而漸漸被人淡忘。讓薯蕷改名字的是唐代的一個皇帝。唐代宗姓李名豫,「豫」在代宗時代就成了避諱的一個字,音調相同的字也遭了殃,被迫換用了其他的名字。薯蕷這一味藥,也必須改頭換面,成了薯藥。
如果說為了避諱,改了一個字可以理解,改一次名字還是很常見的現象。畢竟帶有「玄」字的中藥與方劑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比如玄武湯變成了真武湯,玄參變成了元參。但是到了宋朝薯蕷再次被強行改名,英宗名字叫趙曙,「曙」、「薯」同音,薯蕷第二次犯諱,於是薯藥就變成了為「山藥」,山藥一詞便是由此而來。
終於山藥的名字代替了薯蕷,隨著山藥一名的傳播,薯蕷一詞逐漸不被記起,儘管名字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功效仍然是原來的功效。人生在世,怎麼能以名稱論成敗,內核的修煉才是人生重點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