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不加入歐盟,除了心理陰影外,還有更現實的考量

2019-05-22   讀懂本星球

強強聯合或者區域聯合似乎是最近幾十年國際舞台上最常見的操作。

從冷戰時的華約、北約,到現在的東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等,各種聯合的形式層出不窮。在國與國的聯合甚至聯盟中,各國都希望能與他國優勢互補、劣勢相藏。

歐洲聯盟,這個更加緊密的聯盟組織,自然也是出於這樣的願望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

目前的歐盟,已經吸收了歐洲28個國家作為會員國加入。除了部分東歐國家、巴爾幹半島國家和梵蒂岡等袖珍國以外,歐洲許多國家基本上都加入了歐盟。

但仔細看歐洲地圖,在北歐,一個面積比德國還要大,人均GDP位列世界前五的重要國家,卻一直沒有加入歐盟。

這就是挪威。

挪威在歐洲的位置,其中斯瓦爾巴群島雖屬挪威但相關國家可以自由進入開展北極科考

如果從第一次申請加入歐共體開始算起,挪威徘徊在歐盟大門前都快持續60年了。為何挪威至今未能加入歐盟?這五十多年中發生了哪些波折?挪威這樣一個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的國家,不加入歐盟又怎麼確保自己的經濟利益?


(一)持續多年申請入盟

1962年,挪威政府第一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是1958年由法國、義大利、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組建的,二戰後歐洲最初的聯盟組織之一。

這個歐洲經濟共同體,後來在1965年和西歐國家拉的另外兩個群,歐洲煤炭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成一個大群,形成了現在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的挪威,更是跑得比誰都快,生怕自己沒加入群,被落單了。

十九世紀中葉,挪威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就是航運業。1870年,挪威商船隊的總噸位突破150萬噸。從那時開始,海運服務業一直是挪威的支柱產業。

一戰以後,挪威的出口比重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以上。這在當時全球互聯互通水平的情況下,已經是很高的了。

1967年,挪威政府再次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但也同樣遭到歐共體的拒絕。

連續兩次入歐申請遭到拒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主導歐共體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對歐共體的擴張持謹慎而非開放的態度。挪威的加入申請也都是緊隨英國之後,英法之間的牴牾,讓戴高樂在否定英國入歐的同時,捎帶手也把緊隨其後申請加入的挪威給否定了。

1970年,挪威第三次提出申請,於1972年獲得歐共體批准。那時,戴高樂已經下台,入歐顯得容易多了。本以為已經達到目的的挪威入歐派,卻在隨後的全民公決中被當頭棒喝。

按照慣例,國際條約需要國內立法程序完成確認方才有效。可是在挪威的全民公決中,這一協議以小小的劣勢遭到否決。

1993年,挪威與瑞典、芬蘭、奧地利一起申請加入歐洲聯盟並與歐盟達成協議。但次年的全民公決中,挪威的入盟協議再次遭到否決。

也就是說,挪威普通老百姓對是否加入歐盟並沒有那麼積極的熱情。


(二)「入盟」曾是挪威數百年的心理陰影

關於是否加入歐盟,這個話題在挪威,相當於咱們這裡討論豆腐腦是甜口還是咸口一樣,是一個全民話題,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偏好。

1994年,挪威是否批准入盟條約的公投,吸引了挪威89%的選民參加。這麼高的投票率,在全球的公民投票中都是極為少見的。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的投票率也才73%不到。驚人的數字說明挪威人很在意入歐與否這件事情。

挪威雖然面積不小,但人口卻不多,僅僅500萬,不是小國,但實屬「寡民」。許多挪威人很擔心一旦加入歐盟,不占人多勢眾優勢的挪威,恐怕不能保障獨立自主地位。

挪威人對自己國家獨立地位的珍視,源於對長達500多年當附庸國歷史的後怕。

1350年,由於爆發黑死病疫情,挪威國力驟然衰敗。全國人口短期內損失三分之一。貴族數量由300家很快降至60家。當時,挪威已經無法和鄰國丹麥、瑞典相抗衡。

1380年,丹麥女王指定自己的兒子兼任挪威國王。而挪威政務委員會則奉丹麥女王為「攝政王」。

至此,挪威開始了長達五百多年的附庸國歷史

此後,一個類似於現在歐盟組合形態的聯盟,出現在北歐這幾個國家中。1397年,還是這位丹麥女王牽頭,丹麥、瑞典、挪威三國宣告成立三國聯盟。

三國聯盟與現在歐盟的相似點在於:按照聯盟的約定,入盟各國內政保持獨立,各國政權機構仍然照舊運行。但在外交和國防安排上,則由三國聯盟的共主決定。首任三國同盟的共主,就是丹麥女王的外孫。

這之後,挪威時而是丹麥附庸國,時而甚至變為丹麥的行省,直到1814年。

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丹麥挪威聯合王國是法國的盟友。1814年,拿破崙戰爭以法國戰敗、反法同盟勝利結束。作為法國的盟友,丹麥也被反法同盟處置。

於是,挪威的土地作為戰利品,從丹麥割讓給了參與反法同盟的瑞典手上。

但自從挪威被割讓給瑞典開始,挪威人就一直在爭取民族獨立。1905年,挪威最終取得獨立地位。

這段長期充當他國附庸的歷史,讓很多挪威人對「聯盟」這個詞心存戒意。無論是丹麥還是瑞典,當時統治挪威都是以「聯盟」為名義。挪威1905年的獨立,也是以《瑞典-挪威聯盟法》的廢除為標誌的。


(三)經濟考量成挪威人拒絕入盟的現實考量

除了歷史心態這個原因,挪威的漁民和農民是反對入歐的堅定力量。

長期以來,漁業是挪威北部和西部的支柱產業。

新版挪威貨幣的鈔票200元正面印的就是挪威三文魚

挪威海岸線較長,其沿海專屬經濟區有12萬平方公里,而歐盟目前自己的海洋專屬經濟區也不超過50萬平方公里。

挪威沿海經濟專屬區

很多挪威人相信,一旦加入歐盟,其他歐盟成員國就會來掠奪挪威海域的漁業資源。

挪威領海詳圖

挪威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也比較簡單粗暴,就是用高補貼和價格保護政策去照顧脆弱的「三農」。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挪威發現大量石油天然氣資源後,一夜暴富的挪威,有更大財氣補貼「三農」。

因此,目前挪威農民能有60%的收入來自政府補貼,這個比例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挪威的農民和城市雇員收入水平基本一樣。

如果加入歐盟,挪威則需要削減巨額政府補貼,直接觸動了挪威農民的利益。為數眾多的農民、漁民群體讓入歐協議多次在全民公決環節被否定。


(四)偏向美英兩國的外交路線也阻礙挪威入歐盟

從當前外交格局來講,挪威人也有充分的理由選擇不加入歐盟。

挪威處於歐洲大陸北部邊緣,與大西洋有著天然親近感和悠久的交往歷史。

挪威的大西洋關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美國與北約。美國是挪威最重要的盟友,挪美關係則主要體現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協調一致。

挪威一直強調發揮北約的主導作用,這一主張也就是美國的主張。

北約2018年在挪威舉行的軍事演習

因此,已經選擇和美國站隊的挪威,不太願意接受歐盟在外交上的指揮。

挪威總理索伯格(右,女)與美國總統川普(左,男)親切會見

畢竟按照目前的歐盟架構,歐盟的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需要常常協調成員國對外保持外交舞台上的一致。挪威若加入歐盟,外交上的個性稜角就會被歐盟這個機構給磨平,對於很多挪威人來說不可接受。

此外,由於地緣上的親近,挪威與英國也有更緊密的外交關係。英國尚在是否脫歐問題上糾結了好幾年,挪威更不可能在這時候還選擇加入歐盟。


(五)分享歐洲一體化紅利,挪威不願缺席

雖然不加入歐盟,挪威卻努力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一方面,挪威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對於加入歐盟分歧很大,另一方面卻高度一致的認為,挪威應該成為歐盟積極的、建設性的合作夥伴。

目前,挪威與歐盟一大合作基礎就是歐洲經濟區協定。根據協定,挪威企業和國民在歐洲經濟區內享有國民同等待遇。這讓挪威享受到自由貿易的紅利。

當然,挪威人一直很在意的漁業和農業政策,在該協定中並不涉及。即便是參與歐洲經濟區協定,挪威人也不改變農產品補貼、漁業資源管理等態度。

在政治領域,挪威積極參與歐洲委員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以及歐洲人權法院等。這些組織雖然主要涉獵政治議題,但多為政府間對話平台,參與方比歐盟更多,也相對鬆散。挪威在這其中倒扮演了非常積極的角色。

讓普通旅行者常常忘記挪威還未加入歐盟的一大原因在於,挪威雖非歐盟成員,卻是申根區國家。

申根協定本來最早於1985年建立。加入申根協定則意味著相互取消邊境設防,也就是說合法進入任何一個申根國,即可自由出入其他國家。

這種國家之間取消邊境檢查的嘗試,挪威早在1954年就開始了。當時,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國建立了「北歐護照聯盟」,相互不設旅行限制。

印有「北歐護照聯盟」字樣的瑞典護照封面

當這個「北歐護照聯盟」的成員國中的歐盟成員瑞典、芬蘭和丹麥,與大多數歐盟國家一樣加入申根協定後,挪威的邊境就很尷尬了。

瑞典等國與法國、德國等其他申根國互不設邊檢,而瑞典等北歐國家依據之前的「北歐護照聯盟」也不與挪威設邊檢,那麼等於說挪威如果不退出「北歐護照聯盟」,則自動向歐洲的這些申根國開放邊檢。

這種情況下,挪威於1999年就簽訂了申根協定,與歐洲許多國家共享一個邊境。

因此,人們可以在巴黎羅浮宮外突然想去挪威海邊釣海魚,就可以立馬買機票不需要任何入境手續前往挪威。

至於問題多多的歐盟,挪威人覺得占了歐洲一體化的實惠即可,不必圖歐盟成員國這個虛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