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是江西移民入湘定居的首選之地,「江西填湖南」的重要中轉站

2019-11-18     宜豐會長大叔

茶陵尤其是其東部是「江西填湖南」的重要「中轉站」。

茶陵秩堂鄉

茶陵秩堂鄉因與江西接壤,又是武功山脈與萬洋山脈之間的一塊盆地,往往成為江西移民落腳湖南的首選之地。江西吉安府諸縣移民來到這裡後,分頭尋找合適之地,「插標占地」,安家墾田,繁衍生息。幾百年時間過去,這些來自江西的姓氏均發展成為茶陵的大姓,其中名人輩出。僅緊靠「湘贛孔道」的茶陵秩堂鄉,就有東首的龍姓四人在明清兩朝被冊封或誥封「中憲大夫」;還有明清兩朝三大學士(李東陽、張治、彭維新)。

江西吉安府諸縣大多移民都首先在茶陵秩堂鄉及周邊安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關係「解手」的由來。首先,江西移民外遷都不是自願的,而是被迫的,誰都不願意背井離鄉離開老家那片肥沃、熟悉的土地遠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移民們大多都是被官兵捆綁押著遷徙,途中要方便時得讓官兵解開被綁的手,這便是上廁所被稱為「解手」的由來。同時,官兵們擔負著押解移民的任務也是份苦差,哪個不願意儘早完成任務回家。於是,一些押送移民的隊伍多在離開江西境後不久,就將移民們就近「丟棄」。這就是為何湘東一帶(含茶陵東部)多江西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譚氏家廟

明清以來秩堂鄉境內有江西移民及後代所建祠堂近百座,至今仍保存有宗祠69座。如譚氏家廟、張氏家廟、陳氏家廟、龍家祠堂、彭家祠等。這裡的祠堂代表了移民文化,它承載著移民後代對故鄉的回憶和家族的凝聚。據說譚延闓出生時其父譚鍾鱗取名:譚寶璐,字祖庵。「祖庵」的意思是讓其不要忘記茶陵祖屋。筆者曾說過,株洲人慾尋根問祖不必遠走江西,到茶陵秩塘便可能找到自家祠堂。

從茶陵姓氏源流來看,目前茶陵縣姓氏人口最多的有三:譚氏(約20%)、陳氏和劉氏,這三大姓氏主要來自江西省的永新縣、泰和縣和蓮花縣。其它人口上萬的姓氏:周、李、彭、段、羅、龍、吳、顏、張、王等也都是來自江西吉安府諸縣。

江西人自古有經商的本領,舊有:「無江西人不成市」的說法,江西會館(商會)——萬壽宮遍布全國更是鐵證。在茶陵周邊安家的江西移民中的商販們,又帶動了再一次大遷徙,走向更遠。史學家都認為,明清時株洲、湘潭等地商業的發展和繁榮功歸於江西移民。

《茶陵縣誌》

因此,這些移民的後代又不斷從茶陵周邊遷徙湖南全省各地,繼續繁衍生息。同時,在「湖南填四川」以及其它人口遷徙中,這些江西姓氏仍在不斷地擴張。筆者曾在《茶陵譚氏「三進十八宏」》一文中說過,茶陵譚氏的後代遍布湘、渝、貴、桂、粵和東南亞。1993年版《茶陵縣誌》中「姓氏起源」一文對茶陵23個鄉鎮69個姓氏的族譜進行了查考,其中有42個姓氏來自江西。1995年版《湘潭縣誌》人口卷中的「部分姓氏源流」也顯示,湘潭縣大部分姓氏都來自江西,其中許多姓氏都是由茶陵再遷至湘潭。而湖南人口姓氏排名統計的前十位姓氏全部來自江西,這與茶陵以及株洲的人口十大姓氏高度吻合。

茶陵是進士縣、將軍縣,那麼多歷代官員四處任職、那麼多老紅軍、解放軍將領走出茶陵,還有後來那麼莘莘學子成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分布全國,這更使得茶陵的江西籍姓氏推向全國各地。

茶陵既是江西移民入湘定居的首選之地,更是「江西填湖南」的重要「中轉站」。

來源: 牛八 株洲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Mmif24BMH2_cNUgEL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