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關家堖戰鬥後,八路軍是如何看待日軍防禦工事的?

2020-05-13     熊熊講武

原標題:1940年關家堖戰鬥後,八路軍是如何看待日軍防禦工事的?

說起1940年的百團大戰,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個關家堖戰鬥,網上關於此戰的文章有很多,不過不少細節都不大清楚,甚至是錯誤的。比如所謂的八路軍投入總兵力2萬人這個說法,就不確實。

這個2萬人的說法是按照參戰部隊的番號,再乘以滿編步兵團的兵力來計算的。如參加關家堖戰鬥的部隊番號有129師385旅13團、769團;386旅16團、772團;新10旅28團、29團;決死一縱隊25團、38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炮兵團,以上共計10個團級單位。

10個團級單位不假,八路軍主力團通常兵力是2000人也沒錯,但要說1940年10月30日到31日的這10個團還能有2萬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百團大戰是1940年8月20日開打的,至關家堖之戰時,已經是戰役的第三階段了,上述部隊沒有一支是滿員的。而且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和炮兵團的編制兵力也不到2000人,更何況在當時了。

此外上面的這些部隊,並非都是在關家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打援,所以實際參加關家堖攻堅的兵力是遠沒有2萬人的。

至於最後的傷亡,有人說僅陣亡就2000餘人,還有說傷亡2000餘人的。

這裡我們也給出一個數據,129師及決死隊在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總損失數為犧牲753人、受傷1586人、失蹤201人,三者合計為2542人。第三階段戰鬥,並不僅僅是一個關家堖,129師下轄部隊也並非全在關家堖參戰,所以僅僅關家堖戰鬥的傷亡也不會有一些文章中提到的那麼大,所謂2000餘人傷亡的說法更可能是將第三階段總的傷亡算到關家堖戰鬥上了。

關家堖之戰之所以給參戰部隊的震動比較大,主要是因為各部在參戰前已經嚴重減員了。而關家堖之戰的傷亡中幾乎都是剩下的戰鬥骨幹和基層指揮員,這樣的犧牲是會讓部隊傷筋動骨的。請注意,這些部隊並非是在關家堖戰鬥中損失到那個地步的,而是關家堖之戰加重了損失的程度,這一點希望大家明白。

網上之所以談關家堖比較多,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藉此來貶低八路軍的作戰能力,故而不斷誇大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這一點我們要警惕。

其實真正了解抗戰的朋友都知道,在當時雙方的武備和訓練差距情況下,日軍准大隊級的兵力是具備在短時間內抗擊優勢兵力的中國軍隊圍攻的。關家堖之戰,八路軍在部隊殘破的情況下還能在一天多時間內重創日軍,並擊斃日軍指揮官已經實屬不易。

前輩們的鮮血滴滴都透著艱辛二字,而不是用來讓一些人抹黑和貶低用的。

日軍碉堡工事的遺址俯瞰(非關家堖)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八路軍乃至於當時整個中國軍隊的攻堅能力不強是事實,但這就能隨意抹黑了?顯然是不能的。既不能,也不合適,更不應該。

大家都知道日軍武器好,射擊準確,拼刺能力也強。實際上,對於經過系統化訓練的軍隊來說,其在野外構築工事的能力也很強。

說起日軍構築工事的能力,大家能想到太平洋上的日軍島嶼防禦體系,也能想到松山日軍的陣地。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構築的工事,而關家堖雖然是野戰工事,其實也頗具體系。

我們摘錄部分當時參戰的開國將帥對關家堖日軍工事的認識,以讓大家從這些親歷者的視角了解一下當時八路軍戰士們要攻擊的是什麼樣的陣地。

時任129師師長的劉伯承曾說道:

敵人的野戰工事構築很有講究,他是按死守防禦的方案設計的,決心要戰死沙場,效忠天皇。他在山頂這塊小平地上,仿八卦陣挖了圓形核心工事,用三道交通壕環繞指揮所,交通壕較深,能互相通行,壕內挖有許多貓耳洞,每個洞容三、五人不等,大的掩體和交通溝都有門板覆蓋。

從核心陣地向四面挖有交通壕直達地崖上,地邊挖有掩體,敵人白天縮在核心陣地里監視地邊,我一爬上地邊他就瞄準射擊,把我們打下來。晚上他占領地邊陣地,我沖不上去,波浪式衝上去與敵人拼了刺刀,但後續部隊上去緩慢,不能完全殲滅敵人。

時任八路軍新10旅28團團長的王耀南回憶:

岡崎察覺我軍的動向後,迅速在關家堖高地上構築了環形工事,山坡下圍繞高地挖了300多個散兵坑。散兵坑內日軍依託高地火力掩護,形成第一道防線。日軍利用關家堖中心的窯洞作指揮部,改造靠近斷崖的窯洞作暗堡;在通往山下的唯一坡路兩側,各有四個窯洞被日軍改造成火力極強的暗堡,形成極強的交叉火力。日軍是按1:3構築工事的,也就是每一門炮,每一挺機槍,至少有兩個或二個以上的備用工事。

需要說明的是關家堖本身的地勢就很險要,其北面是斷崖、東西兩側地勢也很陡峭,只有南坡較平緩,山頂是一塊幾百平米的小平地,還有幾十戶人家打造的窯洞。

部隊從南坡進攻,還要過一個溝,溝邊日軍有防禦工事。戰士們只有爬過這道溝,才能衝過去,可這要迎著日軍的火力上。而過了溝,打掉了日軍在附近的防禦工事,則又要直面窯洞裡的日軍火力點和其在山頂的重火力射擊,這就很頭疼。此外除了關家堖外,日軍另外占據了柳樹堖,二者互為犄角,也給八路軍的攻擊造成很大麻煩。

打擊這種有工事依託的守軍,最好就是用重火力將其堡壘摧毀,然後在協同火力的配合下進行突擊。

關家堖之戰時八路軍集中了寶貴的山炮和迫擊炮,但山炮炮彈極有限(1940年初八路軍山炮彈總計才392發),而迫擊炮曲射只能命中窯洞上部,無法對其構成有效打擊。而且由於步炮協同進行的少,當時還發生了誤擊事件。

地形不利、火力不占優,對方還有堅固防禦工事,且其兵力足以據守防禦陣地,就像一個縮起來的刺蝟,這就很難打了。

八路軍當時兵力倒是占優勢,可是打這樣的日軍,也真無法展開,因為進攻的通道就那麼一些,別說有人誇大過的2萬人了,就是20萬人也沒辦法。

這一仗打完後,彭總、劉伯承師長、陳賡旅長等人都上關家堖查看了日軍的陣地,參謀們則繪製日軍工事圖,以供參考研究。彭總問王耀南,如果是我們自己有這樣的陣地,日軍來進攻,能不能守住?

王耀南答:不行。理由是,日軍有平射炮,有足夠的彈藥。野戰工事經不起反覆打擊。若加強永備工事,至少大部分交通壕要用門板、圓木覆蓋。陣地前要埋設大量地雷,以補充我軍彈藥不足的缺陷。

反過來說,我軍如果有足夠的火力強度,也是可以打下日軍陣地的。

只不過火力並不是想提升就能提升的,而自己沒有這麼強的火力,就只能在現有條件下提升作戰技能。

在關家堖之戰中,日軍的貓耳洞等防禦工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此後引入到了我軍土工作業的訓練中,在日後的戰爭中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血的代價中不斷進步,這才是殘酷戰爭中應當引起注意的,而不是所謂的什麼2萬八路軍還打不過500日軍這類的噱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MNpDnIBfGB4SiUwlQ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