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一座寫滿故事的城中村

2019-10-28     海東時報

在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鎮有一座城中村,位於平安縣城周邊,緊鄰109國道,交通便利,地理優勢顯著,它就是南村。關於南村,很多人想得最多的也許是城鎮化建設對南村村民帶來的幸福生活,卻很少有人得知,在這個村莊裡,一些美好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坐落在南村的平安石林文化園

南村村名怎樣來

作為平安鎮的一個城中村,南村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綜合發展能力上來說,都占據著一定的優勢。南村與相鄰的東村、西村、中村均為平安鎮的中心腹地,從字面理解,南村與其他幾個村子的名稱應是圍繞某一顯著建築或地理方位而定的。

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這個中心點在哪裡?有村民認為,南村與其他幾個村子應是以平安區中心廣場以東,平安門石林公園以西作為中心帶,又因109國道貫穿平安區,因此將109國道以南的村子稱之為南村,109國道以北的村子按自西而東走向,分別稱之為西村、東村和中村。這種說法還有待證實,但眼尖的朋友不難發現,幾個村子中唯獨沒有以「北村」命名的村莊,這也許和風俗習慣或地理分布特點有關係,但究竟是何種原因,人們也說不上來。

和許多村子一樣,南村也依據村民的居住位置分為上莊和下莊。上莊以王姓、馬姓、星姓居多,下莊則多以李姓、朵姓為主,多年以來,上莊和下莊的村民團結一心,安守本分,和諧相處。

南村作為平安區城中村之一,由於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早在以前,有想法有膽識的村民便瞅準時機,利用地域優勢,在農閒時外出打臨工、搞副業,村子裡還興辦磚瓦廠、粉條廠、網圍欄廠等,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民的日子逐漸富裕了起來。

貓兒溝

貓兒溝里有故事

和幾位村民閒聊中得知,在南村有個貓兒溝,不僅景色優美,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故事。

貓兒溝,顧名思義,應有很多貓。但其實不然。據南村村民馬老漢介紹,這條溝里野貓其實很少,之所以稱之為貓兒溝,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名村民曾進山砍柴,卻因為山路崎嶇,草木茂盛而迷路了,直到夜幕降臨,這位村民獨自在山中轉了一整天還是沒能走出去,又累又餓。心想,今晚怕是要成為山間野獸的大餐了。就在此時,一隻白色的貓出現在他的面前,定定地看著村民,約莫過了幾分鐘,白貓「喵嗚」了一聲後轉身走了,走幾步就回頭看一下村民,嘴裡不時地喵嗚喵嗚叫著,仿佛在召喚著他。這位村民心想,反正已經睏了這麼久,不如跟著貓走,興許能走出去呢。於是打起精神跟在白貓的後面走著,不知走了多久,終於在天快亮的時候走到一處深溝,這時,白貓再次「喵嗚」了一聲,一轉眼就沒了蹤影。村民仔細一看,溝對面不就是自己的家嗎?直到那一刻,村民才恍然大悟,這隻白貓是來救自己的。之後,村民將這件事告訴了村裡其他人,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兒很神奇,尤其是那隻白貓,肯定是神靈幻化成白貓來救他的。次日,大家再次進山尋找白貓,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於是,村民們更加堅信他們的猜測,此後,這條溝就得名貓兒溝。儘管這個故事,馬老漢也是從其他上了年紀的老人口中得知的,由於是口口相傳,早已無法探知它的真實性,但故事本身的寓意不是很美好嗎?

如今,這條溝已修建成一條攔洪堤壩,定名為南村泉水河溝1號壩,總庫容為58.8萬立方米,主要用於攔蓄洪水,減少災害,攔截泥沙,防止溝道侵蝕,減少水土流失。該堤壩從平安區大紅嶺自西而東一直延伸到深溝底,最終匯合至湟水河。馬老漢說,他小的時候,曾經因一場幾天幾夜的暴雨導致村子裡發大水,當時洪水就是從這條溝引流出去才避免莊子裡的人畜遭殃。

南村泉水河溝1號壩

兩處泉眼貢獻大

說起水,不得不說一說南村的兩處泉眼。一處泉眼的位置大約位於平安區平安大道民和路十字路口東北角方向,如今因城鎮化建設發展,早已找不到泉眼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筆直的柏油路。據附近村民回憶,該處泉眼泉水清澈,口感醇香,且長年累月流淌,南村上莊村民幾輩人都是靠這處泉水賴以生存的,在上世紀那個飲用水缺乏的年代,這處泉眼無疑發揮了它的極致作用,造福了村民。

另一處泉眼,位於平安門石林公園處,和上莊的那處泉眼一樣,單從生存的角度而言,它同樣承載著解決下莊村民幾代人吃水用水的重任。儘管這口泉眼如今早已卸下重任,被另作他用,但對於它的貢獻,村民無不感恩於懷。

整齊乾淨的南村一角

不僅如此,村子裡但凡有人去世,下葬前一天,送葬隊伍一定要前往下莊的這口泉眼處取水。村民喝了一輩子村子裡的泉水,去世後,子孫也要再舀上一碗泉水,潑灑在逝去人們的往生道路上,祈禱他(她)們早登極樂。這一習俗直到現在依舊保留著。

可以說,兩處泉眼不但物盡其用,見證了一代代南村人的成長,如今更是見證了南村的發展和變遷。(記者 馬正艷 攝影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7kGW4BMH2_cNUgJy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