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子魚ziyu 子魚ziyu
本文作者:蘇蘇
(原創首發 )
我是蘇蘇。這兩年由於個人原因,我把工作主要定在日本線路,一來路程相對近,二來工作時間不長,可以兼顧家庭。每個月去日本兩次左右,感慨良多,今天與諸君分享東瀛之我見(淺薄之見)。
日本是唐朝的「小迷妹」
去日本次數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深入骨髓。看到日本保留下來的奈良、平安時代保留的有鮮明盛唐之風的古建築。作為唐朝的小迷妹,有種親切又哀傷的感覺。我仿佛隱約觸摸到了唐朝。京都的御所,千年的古寺,以及成片濃濃盛唐古意的建築,讓我想起「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想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想起「世人謂我戀長安,其實只戀長安某」。
而奈良秋天的落葉滿地,又讓我想起 「秋風吹渭水, 落葉滿長安」。此情此景,讓人身不由己。我想,我就是那個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面對京都奈良的風流,斷腸聲里憶大唐。
日本國民性格之我所見
日本的國民性格我覺得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壓抑。
我曾特意去當地居民區住了民宿,就是這個壓抑的感覺。還排外,我之前寫海外華人那篇文章里,說過地鐵上一個日本媽媽讓坐在推車裡的娃不要出聲音,怕打擾別人。並不是說不打擾別人這種教育不好,只是對於一個才一歲多的孩子,這樣是不是太壓抑他的天性了?長大了會不會壓抑到變態?君不見日本的自殺率那麼高。
我住在日本的居民區時,曾遇到小區的青少年橄欖球比賽。這種體育運動正常來說應該是很熱情興奮的。可那場比賽沒有,就跟看一場祭祀似的,說不出來的怪異。不過很牛逼的是,散場的時候,沒有一點垃圾。
日本的壓抑還體現在日本企業的工作高度模式化,規則至上、程序為先。在日本,各種則規定得事無巨細,不給人多少發揮創造的餘地。普通上班族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據說他們連見什麼級別的人鞠躬到什麼角度都有規定。
而且,時至今天,日企依然講究「年功序列」,論資排輩。薪資上漲,主要由入職年頭決定,職位晉升對於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遙遙無期。日本勞務行政研究所的數字顯示,日本企業內升任「課長」的平均年齡為32.7歲,「部長」為39.4歲。
應酬也是日本職場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泡沫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周末高爾夫」文化。做一個工薪族,等於將包括私人時間在內的所有都奉獻給公司,而交換來的無非是一份獨立在城市生活的薪水而已。
這點我還是覺得我們國家的氛圍好一些,畢竟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能主次不分。最近很火的996話題,反對的聲音很高。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進步,大家都越來越注重個體的感受與生活的品質。
其實在東京這種大城市裡辛苦奮鬥的人,跟我們在北上廣一樣,也會迷惘,也會承受巨大壓力。所以壓抑也不奇怪。日本鄉下的居民就熱情淳樸開朗很多。
日本的農村
日本的農村很美,就像一幅畫,寧靜幽遠。見到那樣的美景,剛開始會很興奮,不敢高聲語,怕破壞如此美麗的畫面。後來慢慢覺得,日本的農村,美則美矣,卻沒有生氣。
我長於鄉村,在我們那裡,遠遠的還沒進村,就雞犬相聞,村裡有溜達聊天的長者,有追趕打鬧的小兒,充滿人間煙火氣。
可是日本的農村,幾乎看不到活物,更別說有人在村口大樹下聊天。整個村莊一片寂靜,人與人之間有距離感,蕭瑟無比。
日本的女性
日本女人比中國女人慘。
日本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國家,相對來說,我還是覺得生活在中國幸福。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尊重女性,在這樣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女性做了母親,才能教育好下一代,這個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當然男女是平等的,並不是說男性就不要尊重了,我不是女權主義者。
有一次,我帶了一撥自由行的朋友,特意去日本居民區里的民宿住了幾天。在附近閒逛,看到隔壁家女主人每天早上穿著和服木屐,鞠躬送老公去上班,直到老公車子都看不到了才抬頭,再邁著小碎步回家。當時我就好佩服,如果要我做到這份上,起碼得是讓我賺錢賺到頭昏眼花的那種客戶才行。
有一天早上,男主人騎單車折回來,車都不下,一隻腳撐著地面,叫女主人送個落下的文件——明明自己可以進去拿的。當然有人會說一家人,不要這麼計較。反正我老公這樣是會被我打死的。
讓我更震驚的是,男主人讓女主人把文件放包里(不是自己接過哦),不知又跟女主人說了什麼,女主人又穿著木屐挪進去,一會兒拿出一塊毛巾給男主人擦汗,男主人才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騎車走了。
我回過頭問在門口陪我一起閒逛的日本朋友:「為什麼他不自己去拿東西,自己拿個紙巾擦汗?」朋友說日本男人都是這樣,認為女人在家就應該做這些事情。
我想了想,扭頭問了問跟著我的老中青三代婦女朋友們,你們願意這樣伺候老公嗎?大家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能頂半邊天的婦女同志,我們可不要。不過有個朋友調皮地說,要是能好吃好喝又有錢供著她,也可以的,哈哈。
日本法律對家庭婦女權益的保護倒是比較到位的,老公的工資可以直接打去老婆的銀行卡,離婚要給很高的贍養費。但是聽日本導遊說,日本由於大男子主義思想和傳統文化影響,男人也很少參與育兒和家庭家務。日本男人下了班就是在居酒屋喝酒,據說是老婆覺得他們回去也不幫忙家務,還要伺候他們,所以乾脆不讓他們早回家。
也聽無數個日本導遊說,日本的職業女性也越來越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了。他們沒有中國人多子多福的觀念,生育率低迷是日本政府的痛。據日本政府自己發布的消息說,日本的生育率這樣低迷下去,四百年後日本就要消失了。
也許社會發達到一定程度,生育率低迷是必然的。我們中國生育率也在持續走低。
日本人的冷漠
很多人盲目追捧日本,說去旅遊遇到的日本人很不錯,很熱心。按我一個月去一兩次日本的頻率,我也遇到過很多熱心的日本人,的確很不錯。
日本人性格挺細膩的,小事情也會說不好意思,很怕給別人造成困擾。但也因為小心翼翼,讓我不敢接近,永遠有距離感,我覺得跟日本人很難做朋友。我跟一個日本華人導遊說,我去日本那麼多次,只有一個好朋友。他說,知足吧你,我來日本八年,也就三個。
日本人基本上只關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對別的事情比較冷漠,不與人交心。好幾個日本人跟我講,釣魚島是中國的,你開心就好。他們的觀點是跟他們個人沒有切身利益關係就無所謂,這在我的價值觀里,是不可以接受的。畢竟國家好,個人才能好,不是嗎。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性格的民族。畢竟我是一個熱愛吃豬大腸熱愛交朋友的豪爽大嬸。大家都各掃家門雪我覺得很沒有意思。
後來想想,日本發展得很早很快,社會已經發育成熟。一個成熟的社會,陌生人之間必定非常客氣,而再親密的朋友也會充分尊重彼此的隱私和選擇。而不成熟的社會,陌生人之間會有敵意,熟人間就是不分彼此了。
所以有人說日本人很假,深交不下去,原因除了文化差異,就是社會成熟度在個人處事方式上的體現了。
中國的古代以及近代社會,熟人之間都是熱情和互相干預的,和費孝通所著的《鄉土中國》里的情況一樣。
比如我和我老公,是兩個省份的人結合,還是城鄉結合。我長在農村,家那裡又是一個家族式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小山村。我就很習慣那種熱情,帶點不主觀干涉的無距離的接觸。我老公就相反,他從小在大城市長大,他喜歡有邊界感,喜歡關上門過自己小日子。
現在我們中國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之間,也遵循著稍微成熟點的社會規則,不會去關心和干涉他人的生活。
這到底是優是劣,不好斷言。我猜想到了我們的社會非常成熟的那一天,很多人又會懷念當年熟人之間的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了吧。
跟當地的中國人或華人聊天時,他們都說到孤獨。那種孤獨不是無聊,在日本的孤獨是難融入。當然,這種文化排斥哪裡都有,只是在單一民族的島國,這種傾嚮往往更加明顯。我去過很多島國以及島嶼地區,感覺也很類似。比如馬來西亞,印尼等。
日本老齡化之我所見
日本老齡化非常嚴重。沒去之前,不以為然,去了之後才知道,真是太恐怖了,隨處可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工作,便利店收銀的、保安、餐廳上菜的,都是老人。據導遊說,一來是部分人退休金不夠花要工作,二來是年輕人不夠,國家提倡他們發揮餘熱。
有一次我在酒店門口,聽到「砰」的一聲,回頭看見一個頭髮全白的老人,開著計程車,撞在了酒店自動升降杆邊的墩子上。
換我真不敢坐這麼大年紀的人開的車。不過日本人也很顯年輕,大部分人看不出來實際年齡。
有一次從大阪一路開車回東京,路程最少有六百公里,一路玩一路回去,兩天時間,53座的大巴,坐滿了遊客。日本導遊神秘兮兮地問我,你猜司機多大了?我說看起來六十五歲上下,不到七十?導遊搖頭:「我剛看了身份證,八十三了。」愣是把我在車上嚇清醒了,然後全程沒敢睡覺,一直盯著司機開車。但還別說,車子開得又好又穩。
可我還是覺得我們中國的老人更幸福,尤其有退休金的老人,早早退休,安享晚年,自由選擇繼續發揮餘熱與否。
日本人的矛盾性之我所見
日本人是極其矛盾的,既尚禮又好鬥,既勇敢又怯懦,既喜新又頑固,既服從又不馴。
有本書叫《菊與刀》,很有名,菊代表皇室貴族,菊的高雅溫婉,刀的隱忍鋒芒。倒是挺像乍眼看過去的日本人的外表形象。
日本還有個出名的文化現象:物哀之美。
他們有詩句云:「山谷明月光,流螢皆彷徨。」就是形容這種哀傷的美。公元14世紀的隨筆集《徒然草》中所言:「如果化野的朝露不會消失,鳥部山頭的青煙一直瀰漫在天空,將是何等的索然無味!正因為這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 。」
這種「無常之美」在日語中被稱為「物哀」,最具象的體現便是對櫻花的喜愛。櫻花熬過酷暑寒冬,在春天放肆地綻放,卻只有短短一個星期的花期。花期一過,即開即滅。死亡之美極盡絢爛。
因此在日本人眼中,美不只存在於創造,也存在於毀滅。生與死就這樣在矛盾中統一。
其實啊,這不就是小清新嗎,那種無處安放的內心小騷動,淡淡的哀傷,瀰漫人間……
日本人對熊貓的迷之熱情
說個有趣的事情。
東京的上野公園是個很大的綜合性公園,有博物館,有古建築,有藝術館,有動物園。很不錯的地方。魯迅先生當年在日留學也去遊覽過,中國旅日的大熊貓就在上野動物園。
作為魯迅先生的迷妹,有天我在上野動物園東遊西盪,忽然被一群瘋狂的日本人撞到一邊。我第一印象就是地震了!慌死我了。因為日本人在外是很含蓄保守的,不會有這樣瘋狂的舉動。當我發揮在國內搶購的實力瘋狂跟著人群跑到一個閘機口,一個穿著制服模樣的人找我要門票,我才發現,一個巨大的熊貓廣告牌……
原來是熊貓館開門迎客了。
我問日本導遊,日本人都很喜歡熊貓嗎。導遊說,當然,相當狂熱,汶川地震,日本人急死了,電視報紙都討論要怎麼救大熊貓。上野動物園有隻小熊貓出生後夭折了,動物園園長電視直播道歉,哭得如喪考妣。並且新聞播報,但凡有熊貓的消息,都排在第一,第二條才是天皇的消息……導遊還吐槽說,上野動物園的網站弄得跟個熊貓館網站一樣。
最好笑的是,過年前我帶團去北海道,北海道的司機大叔憨憨的,混熟後著急問我,聽說上野動物園的熊貓香香要送回中國了,可不可以留在日本?對了,你們不是討厭我們的首相嗎,把他送去中國,香香留下來吧。
我:大叔……我也想來著。
從他們對熊貓的超級喜愛之情,我感受到了,其實很多事情沒有那麼複雜。
日中文化源遠流長
日本有個攝影師久保田博二,在1978-1985年間,走了中國的所有省份,拍了很多珍貴的老照片,出了攝影集。他在一次採訪中說:「中國和中國文化是日本人一生繞不過去的坎。日本所謂的每一項『傳統文化』的根都在中國,甚至引發日本近代改革的啟蒙書也是中國人魏源寫的。」
深以為然。
走在日本京都奈良街頭,處處可見唐朝的風情,不管是寺廟門口的中文對聯,還是寺廟的規格、建築形式,都有盛唐遺風。
有一次在京都清水寺遇到寺廟活動,僧侶身著苧麻衣衫,有穿著短衫舞龍燈的,還有戴著半截面具的人朝人群灑聖水。導遊說這些都是學習唐朝的,這儀式已經持續一千多年了。
在沖繩,我聽過琉球宮廷樂曲,《紗窗外》、《四大景》,是用琉球保留的明朝官話唱的,曾在琉球宮廷世代流傳。樂隊里的老先生老婦人穿著明朝風格的服飾,梳著明朝人的髮型,且唱且演。在沒有錄音設備的年代,聲音居然以如此簡樸的方式穿透了時空。到今天我仍舊聽得懂,歌聲里還保留著一絲往昔的蒼涼,聽著聽著淚流滿臉……
那首曲調悠揚、旋律舒緩、漸進漸促、略含憂傷的《紗窗外》,表達的是一種月下憑窗時的相思。顯然,那是中國古代宮廷俗樂的遺留。
雖然這是首小女兒情調的歌曲,但是在御座樂中,字正腔圓,樂律工整,充滿含蓄雋永的味道,加上端坐著的演唱者大帽長袍的古裝,更顯得莊重大氣,鎮人心魄。
後來我特意去查詢資料,才知道琉球奉中華正朔,禮樂皆為華夏,加之明太祖移民琉球以作監衛,漢風盛行。所以這些音樂皆為中原民樂曲調。
插一段關於琉球的歷史。
當年琉球被日本強占後,琉球密使渡海福建,請求清廷出兵復國。琉球密使先跪於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跪泣於李鴻章家門外三日。時值北洋海軍剛剛成立,李鴻章幻想放棄琉球,以聯合日本共同對抗列強。沒想到日本終成我華夏心腹之患。可見,棄義取利,終必成禍。
總之,我覺得中日文化源遠流長,不是中日兩國一些人隨意可以否認抹殺的。我個人也很喜歡宮崎駿,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這些大師的作品。
文化無國界。
人心也無國界。
關於歷史問題
對於侵華那段歷史,跟日本人熟後,我問過很多人。大部分日本人都持抱歉的態度。有個很讓我感動的七十來歲的日本老人,眼含熱淚跟我說「對不起」。有個中年人說,真是抱歉,希望下一代和更下一代,放下成見,共同發展。只有共同發展了,才會放下那些怨恨,才不會有更多的成見出現。
也有日本老人告訴我說,當年戰爭,家裡的長輩也是被抓去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賣命,只有右翼分子那些既得利益者才對戰爭狂熱。右翼分子的孩子卻不需要去打仗赴死。這些老人說,作為老百姓,他們也只想過些平和安靜的日子。如果生活中身邊有右翼分子,他們也很防備和抗拒。這點也讓我明白,有時候,個體的力量對於國家層面的決定確實無能無力。
我曾經在去泰國的飛機上遇到一個希臘人,六十來歲,在廣州工作,有很多湖南籍的員工。他喜歡吃辣,喜歡毛主席。聽說我是湖南人,拉著我一直聊天。關於中日問題,他主動跟我交流,他的觀點是:不應該一味沉浸在仇恨中,要讓自己強大,要學習對手的長處,總之,要「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不是盲目讓仇恨蒙蔽雙眼。
我個人也覺得,若只是單純地仇恨,到最後除了讓眼珠子恨得通紅,也只能看著別人吃香喝辣啥辦法沒有,不實惠。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日本侵略自然不能忘,但動不動就喊打到東京去,只會顯得幼稚。
不管怎麼樣,希望兩國能夠友好和平下去。
關於顏真卿的《祭侄文》
今年年初,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看偶像顏真卿真跡《祭侄文》。排隊的時候,我遇到很多從韓國、港澳台特意坐飛機去看顏真卿真跡的人。每個人都很激動,每個人都在感嘆唐朝的書法文化。
我在輕輕念祭文時,有個韓國人說,好羨慕你可以用中文讀出來……
每個人只能看一分鐘不到,大家安靜有序地排隊,不能拍照,日本工作人員非常盡職。
有時候,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
如果顏真卿的真跡不是流落海外,也許經歷了那個瘋狂的年代,早已經屍骨無存了。當然,文物能夠回歸大陸也是我的心愿。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展覽,我真的不會這麼強烈感受到外交部說的,「東亞三國(中日韓),一衣帶水,文化同源」。而港澳台與大陸更是同根相生,打斷骨頭連著筋。
如果不是這個展覽,我也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售賣區的毛筆,真跡複印件,各種字帖,賣得如火如荼……買的還都是日本人韓國人為主。
如果不是這個展覽,我真的不會切實感受到,原來盛唐影響,真是如此深遠。
而反觀我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和漠視,真是讓人心痛。
幸好現在又要一點點被拾撿起來了。
日本的發達
最後,說說日本的發達。不可否認,日本是領先於我們國家的已開發國家,它的工業文明,高科技,醫療……都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個國家確實有我們望塵莫及之處。
日本的新幹線,六十年代就通了,足足領先我們將近半個世紀。
日本的黑科技很多,但是據導遊介紹以及我自己的無數次體驗,真的就是用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一粥一飯里,而不是全用在造飛機大炮上。日本人是如此說的:他們覺得科技就是要給生活帶來更大便利,這才是科技存在的意義。
比如高科技除臭納米盒子,可以快速去味,永久使用。比如可以把米飯煮到一顆顆站起來的電飯煲,煮出來的米飯飄香十里。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跟一群老阿姨們雄赳赳氣昂昂扛回來的智能馬桶蓋,舒服到讓人覺得馬桶上就是天堂,非常人性化。更不要提智能燒水壺,智能控制的浴缸系統等,泡在浴缸里,人都不想出來了,只想泡到天荒地老。好多日本酒店都是用宛如真人般的機器人接待和打掃衛生。
日本的醫療也非常發達,醫療製藥行業都是世界領先水平。產品設計也是很人性化,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創可貼。輕薄透氣,完全貼合皮膚,並且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中國的創可貼跟人家一比,真的弱爆了。
更不用提大家都熟悉的日本化妝品和護膚品了,用了皮膚的確有明顯的提升改善。
日本人的長壽也是社會發達的一種體現,國民都很注重身體健康,幾乎所有人都有股清雅的氣質,並且顯得非常年輕。
對於日本,鑒於歷史,鑒於家裡先人有被日本人殺害的,也有被抓壯丁去了台灣導致骨肉分離死生不復相見的,我個人感受也是很複雜。但是這個國家,也是我走了這麼多地方後,目前唯一讓我想慢慢走完全境,想深度了解和偶爾長住的國家。
日本就說這麼多,一家之言,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