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央行經濟學家:比特幣「數字黃金」效應讓其陷入「第22條軍規」的窘境

2020-02-17     巴比特

英國央行(BoE)高級經濟學家彼得•齊默爾曼(Peter Zimmerman)發表了一篇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價格的工作論文,論文對比特幣的「數字黃金」效應進行了研究,並提出比特幣已經陷入了一種「第22條軍規」 (Catch-22)樣的窘境。

圖片來源:pixabay

這篇論文指出,區塊鏈技術的局限性造成了試圖使用這種加密貨幣的人與對其價格進行投機的人之間的衝突。其結果是價格波動加劇,人們像囤積黃金一樣囤積比特幣。

比特幣的「數字黃金」效應

齊默爾曼在論文中稱,比特幣的機制導致人們把它視為黃金。他說道:

「當加密貨幣價格上漲時,普通持有者就會不願意花費它。相反,他們更願意囤積加密貨幣,忍受較慢的結算時間。我稱之為『數字黃金』效應:當加密貨幣更有價值時,持有人會將其視為一種可存儲的資產,而不是用來消費的錢。」

他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納撒尼爾•波普爾(Nathaniel Popper)曾用這個詞來描述他對比特幣歷史的認識,而擁有推特帳號@Bitcoin的人已經將這個詞添加到了他的帳戶描述中。甚至連被認為是比特幣發明者的尼克•薩博(Nick szabo)之前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他之所以提出比特黃金(BitGold)的設想,正是因為它具有稀缺性。

比特幣陷入「第22條軍規」

齊默爾曼的主要論點是,比特幣陷入了「第22條軍規」:一種無法擺脫的困境,所有可能的前進道路都會產生同樣的負面結果。

《第22條軍規》(Catch 22)是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寫的一本書的名字。圖源:Shutterstock

他指出了比特幣的兩個決定性特徵:比特幣的價值取決於其作為支付手段的用途,同時其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的空間有限。

齊默爾曼寫道,投機行為越多,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手段的難度就越大。當投資者蜂擁而入,將比特幣的價格推至新高時,區塊鏈會變得更加擁擠,支付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降低了它的功能和價值。這就是他認為比特幣陷入「第22條軍規」的真正理由。他說道:

「投機活動阻塞了區塊鏈,降低了加密貨幣的貨幣屬性,並反過來影響其價格。

這表明,加密貨幣的投機性和交易性使用之間存在一種新的關係:投機性需求的增加可能會降低該資產的價格,而不是像標準經濟學模型所預測的那樣提高資產價格。」

他為什麼會有如此觀點?原因很簡單。當比特幣的價格在2017年底飆升至2萬美元時,它的區塊鏈變得相當擁擠,交易變得更加困難,費用也隨之上升。雖然開發者們已經引入了一項旨在幫助比特幣適應日益增長的使用量的技術「隔離驗證」(SegWit),但這項技術仍有自身的局限性。

解釋比特幣的高波動性

齊默爾曼從中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他認為,這種內在衝突是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

當比特幣價格上漲時,它作為一種支付手段的價值就會降低,從而導致價格回落。他認為,當價格下降時,比特幣又變得更加具有可用性了,這反過來為價格回升提供了一個理由。

齊默爾曼指出,當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問題會變得更糟,這一點顯而易見。(Bitwise的一份報告顯示,比特幣95%的交易量都是假的)。他說道:

「加密貨幣市場的特點是流動性低,交易分散在大量不受監管的交易所,因此這種效應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高度的價格波動。」

比特幣如何擺脫「第22條軍規」

然而,這位經濟學家確實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他說道:

「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未來更多的投機活動在區塊鏈以外進行,那麼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可能會下降,支付使用可能會增加。近期如現金結算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或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的引入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洲際交易所(ICE)在內的主要證券交易所已經開始提供以現金結算的比特幣交易期貨,允許交易者在無需持有比特幣的情況下對其價格進行對賭。閃電網絡是一個可擴展的解決方案,它允許在不減慢網絡速度的情況下進行日常比特幣交易。

但他承認,雖然有了這些發展,比特幣主區塊鏈上仍然需要進行一些交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8xaVHAB3uTiws8KHq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