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一些"慢"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尤以傳統手藝為甚,如雕刻。歷時數月打磨一件藝術品,雖然保留了傳統雕刻的原汁原味,卻無法滿足市場大眾需求,也正是因此,眾多雕刻藝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曲高和寡"也成了雕刻藝術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
對此,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王中林則表示:未來發展中,雕刻藝術必須與生意相結合,從"慢"到"快",滿足市場化需求,走"曲高,但知音者眾"的道路,因為只有產生經濟效益,才能不斷促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1、 曲高,高在何處?
書法與繪畫向來被認為是藝術門類中兩種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因而也有"書畫同源"一說。但是,真正將書法與繪畫藝術完美融合,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的則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雕刻藝術。
書法、繪畫是在二維平面空間中進行創作,在構圖的過程中注重線條的流暢性,創作者需要將腦海中的圖像一點一點描繪出來,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而雕刻則是在有深度關係的空間中駕馭形象,不僅需要根據木頭本身的形狀進行構思、創造,還需要利用繪畫中的透視原理,將物與物合理穿插、擺放,造成立體空間的延伸,然後再將一整塊木頭一點一點去掉,做減法。
在藝術創造領域,做減法的難度顯然比加法高很多。故此,每一個雕刻家都是一名出色的書畫家,但書畫家卻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出色雕刻家便成了共同認知。
除此之外,在表現人物神態的手法上,雕刻相比於繪畫使用的工具以及表現形式也更加複雜、多樣。"南海觀世音菩薩身上有一種慈悲與大愛,是繪畫、雕塑過程中的點睛之筆,繪畫時,我們通常是通過色彩將其表現出來,不同的顏色所表達的情感不一。而雕刻在需要用到色彩的同時,還需要結合光影、高低等多種手法,將觀世音這種慈悲與大愛用立體感的模式展現出來,並且拿筆跟拿刀的力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王中林說到。
一件成功的雕刻藝術品是書法、繪畫、篆刻的綜合版,三者合一的過程中不僅是對創作者耐心、細心的考驗,更是對創造力的考驗。因此,一幅能夠在數日內完成的書畫,如果雕刻成藝術品,少則數月的時間。
對於藝術的極致追求,也使得整個雕刻行業的發展速度始終快不起來。而王中林作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民協雕塑藝術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不僅肩負著弘揚雕刻藝術的責任,更肩負著讓雕刻行業從"慢"走向"快",讓更多藝術品走向市場的使命。
2、 讓雕刻藝術知音者眾
市場化意味著標準化、規模化,但是純手工作品遠遠達不到這一點。因此,如何讓獨一無二的純手工雕刻品可複製化,成為能夠從大雅之堂走入千家萬戶,併兼具美感、立體感與藝術感的日常用品,則成了以王中林為代表的工藝美術大師們不斷探索的目標。
其中,通過機器進行複製則被認為是產品邁入市場的"捷徑"。實際上,傳統手工藝與工業機械複製之間的融合思路早已存在,但核心問題在於如何精準實現手工與機器之間的無縫對接。
手工雕刻產品本身具有獨特性與個性,而機器生產則可以降低製作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結合雙方的特點,王中林試圖將第一塊純手工雕刻的產品作為母體,然後藉助機器實現批量還原生產。
為了讓機器能夠百分百還原純手工產品的各種細節,確保每一件產品都活靈活現,王中林帶著團隊摸索兩年之久,從機器掃描、3D列印再到成品製作,每一個過程都力求精益求精,只是為了能夠降低更多藝術品的門檻,真正迎合市場化需求。
對此,王中林表示:"一塊純手工雕刻的產品歷時一個月時間,可能賣到10000塊錢,但依舊是不賺錢的,因為人工成本太高,費時費力且產量太小,而藉助機器'克隆'的方法,即便是一件產品只賣2000塊錢,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因為可以做到規模化生產。更重要的是,藝術品走向大眾化,才能真正讓弘揚與傳承並行。"
市場化並不僅僅代表著批量生產,更重要的是讓廣大群眾與產品之間產生共鳴。王中林創作的牢記鄉愁系列,通過放大老房子、村頭柳樹、木門、老碾盤等記憶中的特點,再一次喚醒了人們記憶中的故鄉,就連四五歲的小孩子都能通過作品一眼認出這是媽媽的故鄉,藝術產品走向雅俗共賞,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藝術的高度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原則上就是高山流水、知音者寡,但藝術同樣是需要歷代傳承的,正如王中林所說,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件作品都大眾化,但是一定要降低藝術門檻,貼近生活,幫助大眾鋪設一條走向藝術、接近藝術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89XWXQBURTf-Dn5-V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