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寶,都去了哪裡?
落葉歸根,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情懷
無論漂泊多遠
故鄉是永遠難以割捨的情懷
而中國的文物也是一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
他們流入異國他鄉
至今未能回家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
他們去了哪裡
又何時才能歸家
中國文物,顛沛流離的一生
許多人都知道我國不少文物都流落異國,但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稱,在全世界 47個國家,至少 218家博物館中,收藏著 167萬多件中國文物。而民間的私人收藏量,竟是這個數字的10倍。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類型相當豐富:有瓷器、 銅器、玉器、字畫、木雕、甲骨、家具,甚至還有整體書房和整座墓葬。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據說,這是明末大將祖大壽的墓葬。除棺槨、屍身之外,墓前石像生、墓門、石五供和墓冢等部分,都於1919年被古董商喬治·克勞弗斯代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購
文物從 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時代完整,種類齊全。
無論是數字之龐大,還是種類之豐富,都讓任何一個中國人震撼不已。
而這些文物是為何離開了故鄉,流浪在外?
戰爭掠奪
文物流失最主要的途徑是 戰爭掠奪和代理徵集。
戰爭搶劫主要有三次: 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 日本侵華戰爭。
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侵占圓明園後,在圓明園中大肆搶劫掠奪,能搬走的就裝箱運走,搬不走的就全部砸碎,甚至還放火燒毀證據。
這還沒完, 40年後,也就是1900年,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這次他們進行了 更加徹底的搜尋和掠奪,上到故宮、頤和園、圓明園,下到官府、寺廟,絕不放過任何一處。
圓明園遺址
沒有幾個文物能幸免於難。其中,收藏於圓明園的《永樂大典》,在這兩次搶劫中不是被運走,就是被大火燒毀, 原本8000冊的《永樂大典》僅剩下了64冊。
《永樂大典》,北京昌平十三陵博物館館藏定陵出土文物
而文物們經歷的劫難還沒止於此, 1937至1945年,日本軍隊攻入中國,期間帶走了大量的文物。
例如 河南安陽殷墟,便有大批甲骨、青銅器被擄走, 日本也因此成為中國之外收藏商代甲骨文最多、青銅器最好的國家。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內雕刻甲骨文的立柱
代理徵集
用白話翻譯一下,其實就是 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機構和個人通過「 中介」獲取中國的文物。
而這些「 中介」 會通過官員、古董販子、當地百姓、或者去現場等各種渠道拿到中國文物。
因為這種方式而「受害」的文物非常多,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1900年,八國聯軍搶劫圓明園,幾乎在同一時間,地處 中國西域的文物卻意外地重見天日。
那一時期,道士王圓籙在莫高窟開啟了一扇塵封許久的門,這個門內藏著5萬多件文書、紙畫、絹畫等文物,這就是著名的 藏經洞。
1907年,斯坦因拍攝的藏經洞照片
而這一消息的流出,吸引的不是清政府的重視和保護,而是一批又一批聞風而來的外國考古學家和探險家。
1907年,在它被發現的七年後,一位名叫 斯坦因的英國探險家來到此地,通過「忽悠」和賄賂王道士,將 24箱寫本和5箱藝術品帶回了英國。
一年後, 1908年,法國漢學家 伯希和來到了敦煌,以600兩銀子為代價,又換取了 一萬多件敦煌文書。
伯希和正在藏經洞裡挑選經書
等到清政府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沒剩下多少文物了。經過英、俄、法、德等國代理們的「徵集」, 五萬件的文物流失了四萬多件,它們以各種方式被外國人帶出國。
何以為家?
中國的流失文物以 英、法、美、日四國的博物館收藏居多,這其中不乏國寶級別的文物。此外還有加拿大、俄國、德國等國家藏有中國文物。
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重要歐洲博物館
圖源:應妮《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程》
因為藏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實在是太多了,難以一一列舉,在此就挑些 「國寶級」的文物著重介紹。
英國
大英博物館擁有3萬件中國文物,堪稱「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其中最為著名中國書畫藏品當為 《女史箴圖》,為東晉畫家 顧愷之所繪,原畫早在唐代就不知所蹤了。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是 唐朝的摹本,因為神韻接近被奉為經典。南宋摹本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唐代摹本原來存放於紫禁城,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它也未能逃脫魔爪。3年後,它以 25英鎊的價格被「賣」入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局部)
因參考日式折屏的形式,《女史箴圖》被攔腰截斷;後來又在表面加入的像薄膜一樣的酸性物質,更導致多年之後,畫卷出現乾裂、掉粉現象,損壞嚴重
因為太脆弱,每年只公開展出一個月
前面提到過,莫高窟的不少文物都被帶至海外,其中許多就流入了大英博物館,現藏240多幅藏經洞絹本和紙本繪畫。
其中最為出名的為藏經洞藏品 《引路菩薩》,為晚唐時期所作,畫中描繪了菩薩為死去亡靈引路升往天國的場景。
《引路菩薩》
此畫色彩妍麗,人物嫻雅而又不乏豪門貴氣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展廳,還陳列著一尊 遼代的三彩羅漢坐像,他於河北易縣的山洞中被發現。
他與真人等大,緊鎖的雙眉,憂鬱的神色,透露出阿羅漢對現世苦難的反省和對芸芸眾生的憐憫。
三彩羅漢坐像
同類型的羅漢像,目前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可惜的是,這十尊目前都藏於海外。
商雙羊尊是大英博物館青銅器的代表,通體飾鱗紋,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 絕無僅有的兩件雙羊尊之一,另一件則藏於日本根津美術館。
商代的雙羊尊
由兩隻背部相連的羊組成,羊角彎曲,羊背相連,托起尊筒
有意思的是,羊的身上長的不是羊毛,而是鱗片
此外還有大英圖書館、印度事務部圖書檔案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等等,均存有中國文物。
法國
法國是歐洲僅次於英國的中國文物收藏中心:羅浮宮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在數萬件;吉美博物館館藏文物中,中國文物占其藏品總數一半以上。
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元代的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元代藍釉製品傳世極少,全世界不過十餘件, 而這種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遺世不過五件。
除吉美博物館外,頤和園與揚州博物館各有一件。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吉美的這件 釉色純正、飽滿、均勻,且不說藝術成就,單就技術而言,此器標誌著高溫藍釉的燒造成功,為明清兩代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意義非凡。
另一件「鎮館之寶」是 青銅器象尊。
它是體長近1米的商代青銅禮器, 是目前全球所知動物型尊中的最大者。
這件象尊從中國流出的時間已難確定,甚至在上世紀初,一度被法國學者誤判為 「緬甸或高棉的雕塑」,直到1922年才被納入「中國雕塑範疇」。
吉美博物館的青銅象尊,出土於湖南地區
除羅浮宮和吉美博物館外,法國國家圖書館、楓丹白露宮和賽努奇博物館均收藏有大量中國文物。
這其中有不少是 圓明園珍寶。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圓明園四十景圖詠》,這是一套反映了 圓明園當年盛況的畫冊,於乾隆元年,宮廷畫師沈源、唐岱根據圓明園實景繪製。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坦坦蕩蕩
法國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更是存滿了從圓明園搶來的東西,例如青銅鎏金佛塔、景泰藍麒麟等等。
法國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有很多中國文物
圖源:中華遺產 2009年02期
美國
美國許多家博物館收藏著中國的文物。
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費城博物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等等。
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重要美國博物館
圖源:應妮《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程》
賓大博物館藏有唐代昭陵六駿石刻中的「 颯露紫」和 「捲毛騧」(quán máo guā)。
「六駿」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統一天下、轉戰沙場時所騎的六匹戰馬。
因唐太宗非常喜愛這六匹馬,於是令畫家 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後再讓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
西安碑林博物館裡陳列的唐代昭陵六駿石刻
「颯露紫」和「拳毛騧」是複製出來的
昭陵六駿石刻採用高浮雕手法,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
1914年,這「 二駿」被國內的古董商盧芹齋以 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如今已經成為人們念念不忘的「明星」。
颯露紫
「颯露」在突厥語中是勇健的意思,它是六幅石雕中唯一一個帶有人物的
說到閻立本,就不得不提它的 《歷代帝王圖》,現存於波士頓美術館。
它作於唐朝初年,是 表現古代帝王生活的人物畫。
畫中一共包含了 13個帝王和他們的侍衛,帝王的頭上寫有他們的廟號、姓名和在位年數。《歷代帝王圖》代表了 初唐時期人物畫的最高水準。
《歷代帝王圖》(局部)
唐代閻立本畫作,摹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共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美國似乎非常「鍾愛」中國古代繪畫作品,除了《歷代帝王圖》,還有 《五色鸚鵡圖卷》。
該畫由是 宋徽宗趙佶創作,就是那位當皇帝不太行,但是畫花鳥一絕的皇帝。
他的筆觸細勁工緻,畫面右側是他標誌的 瘦金體題詩,也藏於波士頓美術館。
五色鸚鵡捲圖
還有顧愷之的 《洛神賦圖》,為宋代摹本;南宋陳容的 《九龍圖》;張萱的 《搗練圖》,為宋徽宗摹本,這些以及其他畫作都存放於美國各大博物館。
《九龍圖》(局部)
《九龍圖》是南宋畫家陳容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淡設色畫作,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畫中九條猛龍身形矯健,勢不可擋
圖源: 中華遺產 2017年08期
日本
1945年10月,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南京國民政府著手調查文物被掠和損失的情況。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被劫、遭毀的公私文物共計 360多萬件,這還只是粗略的計算。
這其中的許多文物都流向了日本的博物館或成為私人收藏。 東京國立博物館,就藏有中國歷代文物珍品 9萬多件。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裡有不少 天龍山石窟的文物。
天龍山石窟包括東魏至唐代各時期所開鑿的 24個石窟,雕刻有200多尊佛像、菩薩像等等。
太原天龍山石窟
1920年代,日本古董商 山中商社勾結當地和尚,短短几年就將 石窟的石刻盡數盜賣。
《如來倚坐像》天龍山第21窟
《菩薩頭像》天龍山第14窟
說到國寶級文物,不得不提 「曜變天目茶碗」,源自我國 建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
所謂「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 以藍色為主,呈彩虹般的光芒。
曜變美麗至極,日本人形容該茶碗都是用「 碗中宇宙」這種詞,仿佛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
曜變天目碗,轉動時仿佛能看見星空。
曜變天目碗在唐宋時期傳入日本,如何傳入日本已經無法考究了。
世界僅存 完整的三件宋代曜變天目茶碗 ,都藏於日本,被列為日本國寶,每十年展出一次
還有半隻出土於杭州
此外還有許多字畫,都是曠世名作,像李迪的 《紅白芙蓉圖》、王羲之的 《喪亂帖》等等,目前都藏於日本。
《喪亂帖》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草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泉屋博物館、松岡美術館、根津美術館、正倉院等地也都藏有中國文物。
拿走文物容易,拿回來卻不易。
當我們站在外國的博物館,看到祖國的文物,心中是說不出來的滋味。
但文物回家談何容易,如何界定流失文物的「非法」 和「合法」,雙方都各執一詞。
無論如何,我們都期望文物能早日回歸故鄉。
向上滑動閱覽
【參考文獻】
[1]應妮.中國流失文物的漫漫歸程[J].公關世界,2019,No.453(10):12-21.
[2] 李慧竹.中國博物館與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J].中國博物館,2010(04):25-27.
[3] 夏廈.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知多少[J].傳承,2010(04):48-49.
[4]陸青松.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中華遺產. 2017 年06期
[5] 如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透過日本收藏中國.中華遺產. 2017年08期
[6] 玉壘關.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絲路兩端的浮沉.中華遺產. 2018年04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
話題
你在國外還看見過哪些印象深刻的「國寶」?
在《漫長的季節》中,看到東北的「底色」
都說北京是「美食荒漠」,你覺得呢?
數字背後的地理密碼,理解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