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幽門螺桿菌傳染一家人,一文講清楚

2022-06-09   丁香醫生

原標題:防止幽門螺桿菌傳染一家人,一文講清楚

中國是胃癌大國,每年胃癌發病和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都接近於全球的半數。如何行之有效減少胃癌發生,是我們的關注重點。

在剛剛出爐的《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有兩條陳述獲得了最統一的專家共識推薦:

1.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可控危險因素。

2. 應提高公眾對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預防胃癌的知曉度。

對付幽門螺桿菌感染,醫療界與公眾各司其職。醫生們研究怎麼更好地治療幽門螺桿菌。大家除了按照醫生醫囑進行標準治療,也更多地考慮如何從根本上預防感染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傳染病,可以在家庭內部傳播人傳人。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仔細說說幽門螺桿菌的家庭預防,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如何防止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內部傳播。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發生了哪些傳播

通過對幽門螺桿菌基因型的測定,發現確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家庭聚集性,感染是能夠傳染家人的。

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關係主要包括:成年人之間的傳播、兒童向成年人的傳播、兒童之間的傳播以及成年人向兒童的傳播。無論哪個家庭成員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其他家庭成員均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不過其中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傳播風險差異。成年人之間的傳播、兒童向成年人的傳播風險極低。

為什麼成年人不容易被傳染,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是成年人胃部環境已經穩定,對新來的幽門螺桿菌有很強抵抗能力,以及成年人的手衛生習慣明顯好於兒童。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共同生活 5 年以上的夫妻群體中,約有 25% 的夫妻均未感染,50% 的夫妻僅其中一方感染,而僅有 25% 的夫妻均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這個比例差異跟人群中大約 50% 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是一致的,共同生活並沒有明顯改變成年個體的感染情況。

另外一項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癒後成年人觀察的薈萃分析也發現,治癒後跟感染的家人生活在一起的人,多年後再感染比例是 5.5%(18/327),家人無感染那些則是 3.9%(68/1726),都是一樣的很難再感染,不因為家人有沒有感染而存在統計學差異。

幽門螺桿菌很難在成年人之間進行傳播。預防家庭內傳播,主要就是預防家庭內的兒童感染。

兒童在家庭內部獲得感染,主要發生在 5 歲之前,可以來自於家庭內所有成員,但最主要的來源還是母親。多項研究表明,如果母親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則其所照護的孩子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升高。

除去母親之外,家庭中年齡相仿的兒童之間也非常容易傳播幽門螺桿菌,且常常表現為哥哥姐姐傳染給弟弟妹妹。

再然後,傳染給兒童風險較大的還有祖母/外祖母,再其後是父親。這也大致體現了家庭成員跟兒童的親近程度。

幽門螺桿菌在一家人中是怎麼傳播的

兒童是可以被家人傳染幽門螺桿菌的,但傳染到底怎麼發生的,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任何傳染的發生,都需要一個途徑。病原體要經過這個途徑進入到下一個人那裡。目前的研究看,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是經口,也就是吃進去了幽門螺桿菌。但具體是怎麼到兒童的口,還沒有確定。

經口,可以是糞口、口口、胃口等多種途徑。糞口就是感染者糞便污染,下一個人不注意手衛生吃了下去。諾如病毒感染等胃腸炎主要就是糞口途徑傳染。口口則是感染者的唾液被下一個人吃了下去。胃口途徑 非常少見,基本只見於胃鏡檢查時醫務人員不小心接觸到了患者胃內容物。

從成年人的研究來看,口口可能不是主要因素,唾液里的幽門螺桿菌有限,不過不能除外影響到兒童。

幽門螺桿菌傳染兒童,可能以糞口途徑為主,口口途徑為輔。

家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具體應該怎麼做

中國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是很高的,雖然我們更希望預防感染,但大多數人現在已經有了感染,要把精力放在減少自己的感染影響家人,也就是儘量避免兒童感染那裡。

這裡跟所有的預防感染傳播是一樣的,大概都能從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個方面進行。

消滅傳染源當然不是消滅感染的人啦……是 要求成年人知曉自己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應該及時進行殺菌治療。

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幫助自己減少胃癌風險的一面,同時也是防止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部傳播的最重要措施。如果有條件,當然是在家庭中有兒童之前進行。已經有了孩子,大人去治療自己的感染,可能也有一定的幫助。

要注意的是,治療幽門螺桿菌同樣是要付出一定代價(金錢成本、藥物不良反應等)的,少數人群不一定能從治療獲益,是不是要治療不要自行做決定,而是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能只想著預防家人感染而忽略了自己。

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重點關注糞口途徑。保持家庭公共空間中良好的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嘔吐物以及充分清洗可能被其污染的地面、桌面、門把手、餐具、玩具等,幫孩子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飯前便後要洗手等就很重要。

保護易感人群就是保護家中的小朋友。如果家中成年人評估後不適合做幽門螺桿菌治療,或者治療失敗,那就暫時儘量不做小朋友的第一照護人, 一定要避免口對口喂食等不良習慣。

共餐有少許的唾液交換,長久的共餐也可能增加幼童的感染風險,所以有條件時還是儘可能與兒童分餐,讓孩子使用獨立餐具。這也有助於幫助兒童建立長久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目前還沒有幽門螺桿菌疫苗,還不能通過疫苗來保護兒童。

這些預防方式是不必要的

雖然幽門螺桿菌很可怕,但科學家們還不完全清楚它傳播的所有細節,現有的預防要考慮成本和收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起來有效」的做法,其實並不推薦。

1. 不用定期給孩子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孩子確實有可能被感染,家裡大孩子的感染也有可能傳染給小孩子。但是今天我們並不推薦給孩子去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要檢查治療孩子的幽門螺桿菌,就要確定這麼做是有收益的。孩子雖然可以感染,雖然也可以傳染給其他孩子,但是治療面臨兩大問題。

第一是治療後不像成年人那樣極少有再感染,我們實在做不到萬無一失的預防,即便治療成功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可能又感染了。第二是低齡孩子服藥的依從性相對較差,可能影響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成功率。

所以,就算家裡大人感染了,也不要輕易給孩子做什麼預防性檢查治療。目前建議孩子 14 歲以後再去關注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也能有效降低胃癌風險。

2. 不必使用各種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產品

成年人治好幽門螺桿菌之後再感染的發生機率很低。當然也就不必因為有「反正我還得再感染」的顧慮而拒絕治療幽門螺桿菌,也沒有必要使用各種所謂能預防再感染的「產品」。

那些「防幽牙膏」「免幽菌」都是沒必要的,成年人老老實實聽醫生的話,正規藥物治好幽門螺桿菌就可以了。

3. 不必用各種超強的殺菌措施

並不是家裡有感染者,就必須蒸煮餐具或者必須用其他消毒設施來消毒餐具。

雖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數眾多,但是其感染力並不強。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微需氧的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的細菌,離開人體,在乾燥的室溫環境中無法長期存活。

所以,也無必要使用超強的殺菌措施來對付家庭環境里可能有的幽門螺桿菌。及時清潔身體排泄物,餐具洗凈後瀝干放置到乾燥的櫥櫃中即可。

總結來了

預防幽門螺桿菌傳染的 8 個真相

真相

1. 出於減少胃癌發生的考慮,要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和預防。

2. 幽門螺桿菌可以在家庭內部傳播,主要影響的是家中兒童。

3. 母親以及其他家人可以把自己的感染傳染給兒童,主要途徑是糞口、口口途徑傳染。

4. 成年人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防止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傳播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辦法。

5. 保持家庭空間中良好的衛生,幫孩子建立良好的手衛生等習慣。

6. 不要嚼喂兒童,有條件時儘量與兒童分餐,也能減少幽門螺桿菌家庭內部傳播。

7. 暫時不必主動給 14 歲以內的孩子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8. 沒有什麼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產品,也不需要特別的消毒措施。

關注我們更多有趣、有料的知識與你共享

本文合作專家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2] Escobar, M.L. and E. Kawakami, Evidence of mother-child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rq Gastroenterol, 2004. 41(4): p. 239-44.

[3] Konno, M., et al.,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detected by 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fingerprinting method.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5): p. 2246-50.3.

[4] Weyermann, M., et al., The mother as sour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Epidemiology, 2006. 17(3): p. 332-4.4.

[5] Gøbel, 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mothers and birth weight. Dig Dis Sci, 2007. 52(11): p. 3049-53.5.

[6] Konno, M., et al., Predominance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detected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in Japanese familie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8. 27(11): p. 999-1003.6.

[7] Urita, Y., et al., Role of infected grandmothers in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children in a Japanese rural town.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3. 49(5): p. 394-8.7.

[8] Goodman, K.J. and P. Correa,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mong siblings. Lancet, 2000. 355(9201): p. 358-62.8.

[9] Fialho, A.M., et al., Younger siblings play a major role in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 among children from a low-income community in the Northeast of Brazil. Helicobacter, 2010. 15(6): p. 491-6.9.

[10] Muhsen, K., et al., Pre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a sibl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long-term increased risk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Israeli Arab children. Helicobacter, 2010. 15(2): p. 108-13.10.

[11] Ding S, Du Y, Lu H, et al. Chinese Consensus Report on Family-Base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2021 Edition). Gut 2022;71:238-253.

[12] Xie Y, Song C, Cheng H,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after initial eradication: a large-scal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pen cohort, observational study[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0, 9(1): 548-557.

[13] Yuan C, Adeloye D, Luk TT, Huang L, He Y, Xu Y, Ye X, Yi Q, Song P, Rudan I; Global Health Epidemiology Research Group.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2 Mar;6(3):185-194.

[14] Hsieh H, Yang HB, Sheu BS, Yang YJ. Atrophic gastritis in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children. Helicobacter. 2022 Jun;27(3):e12885.

策劃製作

策劃:Eric | 監製:Feidi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