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 Summer -
有學生問我三伏天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我特意找到我的好友劉大夫,共同為大家整理了這一篇文章關於三伏天的文章。文章較長建議點個關注,之後可以隨時翻閱。
三伏天是有危機的
人們比較擔心三伏天,畢竟暑伏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氣壓最低、濕度最大、風速最小且潮濕悶熱的時期,也是全年陽氣最為旺盛的階段,又稱「三伏」,亦即中醫常說的「長夏」。長夏是四季中對應脾的季節。
三伏天為小暑與處暑之間,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傳統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
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這段時間氣溫明顯升高,空氣濕度大,容易導致人體濕氣過重。
很多人認為夏天不是陽氣很重麼?怎麼這麼大的濕氣?其實這個「伏」表示的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而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俗話說:「千寒易祛,一濕難除」。濕氣過重主要是由於兩方面引起:一是外濕引起,由於氣候潮濕、居住環境潮濕,嶺南地區正是常年被濕氣所籠罩;二是內濕,內濕多因脾失健運、過食寒涼生冷之品傷及脾胃,濕邪凝聚而成。
正是因為體內之濕邪與外界環境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所以濕氣才難以治癒。
三伏天不能忘記除濕
三伏天,既是危機,也是滿滿的生機。三伏天,大大小小的醫院,都擠滿了看病的人群——中暑的、感冒的、腸胃痛的、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不過,也正因為三伏天是最熱的時節,我們才得以迎來「以熱驅寒」、「冬病夏調」的絕佳良機。
這個「濕」字就是三伏調養身體的核心。
濕氣是什麼?濕氣其實就是在身體里不能被排出的,游離的能量廢料,脾胃比作熔爐,脾虛自然水谷不化,時間長了就成了髒東西,這就是濕。這些髒東西怎麼化掉呢,答案在字面上,我們為什麼把這些髒東西不叫濁、不叫毒, 不叫其他的字,是因為它符合濕氣的特性,即遇到大晴天就會消失無蹤,這個大晴天就是陽氣。
進入三伏天之前我們要先清除體內的濕氣以接伏天的到來,利用三伏天陽氣足、熱量高的特點,將秋冬殘存在體內的寒邪清除出去,同時補充充足的陽氣為冬季的來臨做好準備。
在此時節,儘管人體臟腑孔竅開放最大,經絡氣血流通最為順暢,抵禦外邪的能力也最強盛,但機體腠理亦較疏鬆,也是人體最易感受外寒、外濕的季節,極易傷陽損身,引發腹冷絞痛、周身酸緊、怕涼怕風等病症。
因此,暑伏季節要做好調養和保健,尤其對於濕、虛、寒體質的人來講,調治陽氣更為重要。故而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如何提昇陽氣
提昇陽氣的中醫辦法有以下幾個:
一、陽光曬背:《黃帝內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簡單說就是萬物生長靠太陽。
中醫認為,人體背為陽,腹為陰,後背脊正中上有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督脈兩邊是從頭至足的足太陽膀胱經,大部分穴位都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繫的穴位。因此太陽曬背能夠源源不斷供給人體陽氣,是免費的、最好的「天灸」。
二、艾灸神闕:民間素有「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艾灸忙」的說法。盛夏時,陽氣旺,人體內的凝寒之氣正處於易解的狀態,天熱身體毛孔會張開,艾灸的溫熱刺激更容易滲透進經絡、臟腑深處,有效地振奮陽氣,驅散體內濕寒。
艾灸是借艾火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可以起到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通經活絡的作用。
神闕這個穴位在臍中部,即我們的肚臍眼,是人體任脈上的重要穴位,加之此穴位於腹之中部,是聯繫上下焦之樞紐,能夠激發上中下焦的氣化功能,讓氣機通暢,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古人云:「艾灸神闕,萬病自滅」。故艾灸肚臍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溫補沖任、理氣養血等的功效。
古人云,寧不得,悅不失,陽氣的補充是一方面,不傷害它才是重中之重。伏天更要注意防寒,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貪涼,身體就會寒邪傷害。
三伏天也得防寒
所以三伏天,比防暑的更重要的,是防寒!
01 腸胃最怕冷
脾胃喜溫不喜涼,夏天吃太多冷飲,腸道內外都被「冷」控制,就容易引發腸胃疾病,出現又拉又吐的情況。
02 頸椎最怕吹
夏季的衣服多是低領或者無領的,頸部後方肌肉裸露,如果長時間處在空調溫度過低的房間裡,或者空調風直吹頸肩部,就會引起頸肩部肌肉軟組織出現收縮痙攣疼痛,時間一長還會導致頸椎病。
03 腳底最怕涼
有些女性不注重腿部和腳的保暖,習慣穿短褲、涼鞋等,在屋內又把空調溫度開得很低,而「寒從腳底生」,風寒濕邪侵入人體損害臟腑、經絡,易引發感冒、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疾病等。
04 喝水最怕快
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切記不要迅速、大口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有心臟不適的人群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05 洗浴最怕冷水
高溫天有些人喜歡用沖涼水澡來降溫,但是突然的冷水刺激很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甚至會誘發心絞痛,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
06 最怕淋雨、汗濕不換衣
淋雨了,或者流了很多汗,衣服都濕了,如果不及時更換,很可能會使體內濕氣加重,同時導致各種皮膚病的發生,如腳蘚、濕疹等。
整體上除了保養陽氣以外,入伏吃對了,身體更強健。
三伏天吃什麼會健康
一到伏天,很多人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
入伏吃羊:三伏天吃羊肉俗稱「伏羊」,每年入伏之季,適當吃點暖性的羊肉,有利於發散滯留在體內的寒、濕之氣,尤其適合體質偏寒,而夏天又長時間呆在空調房內或者愛吃冷飲的人。
伏天常吃瓜:三伏還有一個養生重點是清熱解毒,暑邪旺盛,一定要避免熱毒積於體內,適當吃一些苦瓜、絲瓜、冬瓜,能起到補水、清熱、解毒、改善食欲不振的作用。三伏睡眠好,讓你少生病。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大,易感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得到放鬆。
清代醫家李漁曾指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晚上 11 點到凌晨 5 點是金不換的最佳睡眠時間,人在這個時間段里處於睡眠狀態,肝腎肺以及肌肉、血管、神經等都會進入排毒、自我修復的過程。
要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在睡覺前泡泡腳,泡腳可以緩解疲勞、疏通經絡,使睡眠變得更好,在泡腳水中加入艾葉,祛濕、助眠效果更好。
此外推薦健脾的食物,包括穀物,茯苓,白朮等。
蓮子
入伏後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的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乾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綠豆
綠豆新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於因三伏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或出現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症狀。此外綠豆還可以解暑熱毒素,但需注意的是,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症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生薑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新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喝薑茶的最佳時機也來到了。
生薑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對於冬季手腳冰涼,末梢循環不好的人來說,可謂是一劑「良藥」。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邊就結束了,如果喜歡這類結合傳統文化和養生內容的文章的話,可以在留言區打出「養生」二字讓我知道,之後我會更新更多的養生竅門給大家,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