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亞版《海鷗》 深化經典劇作內涵

2024-11-05     北京日報

李偉東

《海鷗》劇照 王小寧 攝

「2024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受邀劇目、喬治亞提比里西瓦索·阿巴西澤州立新劇院出品的《海鷗》,是對契訶夫這部經典作品一次酣暢淋漓的演繹。編導團隊充分利用了劇場空間,通過活潑的形體、激情的即興表演和抒情的音樂,營造出充滿動感的劇場氛圍;演員自由上下場、手持攝像機影像不斷穿插、靈活使用道具,則充分體現了戲劇的創造力和遊戲精神。

主題的新探索

本版《海鷗》對戲劇主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比較充分地展現了年輕人成長的代際關係問題。以作家特里果林和演員阿爾卡基娜為代表的老一代藝術從業者,對於科斯佳和妮娜這一代年輕人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從而釀成後者的成長悲劇。在藝術領域,新老兩代人的關係不是互相成就,而是成名者對後來人的冷漠和打壓。老一代對新一代的藝術追求和創新衝動缺乏體會與同情,對新作品採取挖苦的態度,漠然無視年輕人的努力和渴望;相比之下,他們更關注保持自己得來不易的地位與名聲。而年輕一代則希望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超越老一代固守的套路和藩籬,此努力最終以失敗收場。

契訶夫的劇作不追求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也不執著於塑造典型人物,他更願意靜悄悄展示生活的本來面目,捕捉在平凡中隱藏的深意。《海鷗》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科斯佳是其中最獨特的一個,本次演出中其形象塑造也更加飽滿。科斯佳成長於鄉村而醉心藝術,本應成為其藝術之路引領人的演員媽媽自私冷漠,社會環境對他的藝術追求也不友好,最終扼殺了他成為藝術家的夢想。

科斯佳的愛情同樣是一場悲劇。最後一場戲中,通過對科斯佳和妮娜重逢的放大,觀眾的注意力被引導到對這兩個青年藝術追求者命運的關註上,從而完成對戲劇主題的深化。

打破定式的舞台空間

本次演出能創造出情緒熱烈飽滿的舞台效果,得益於編導團隊充分發揮了戲劇空間的彈性優勢,根據需要對表演區域進行拓展與壓縮,同時配合演員誇張的肢體動作,最終醞釀出緊張亢奮的戲劇張力。

演員打破了上下場的定式,表演延伸到觀眾區、劇場側面,甚至劇場大廳的海報都成為戲劇行動的一部分。最狂放和激動的場景是科斯佳手持攝影機奔下舞台、跑出劇場這一段落。年輕人渴望成為作家,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可是舊有的傳統成為不可迴避的壓制性力量。扮演科斯佳的演員通過手持攝像機傳回劇場的搖晃畫面,有力展現了青春的焦慮和對無拘無束創造的渴望。

編導團隊除了引領觀眾在劇場各個角落遊戲外,還善於對舞台空間進行壓縮,製造出強烈的聚焦和凝視效果。舞台的一角、一張沙發、一架風琴,甚至空中的支架都可以成為核心表演區域,吸引觀眾注目一點,創造獨特的戲劇體驗。特里果林離開前和妮娜的對話結束在懸空的鐵架上,相互吸引和試探的戲碼在高空展開,也暗示了兩人關係中隱含的某種危險。而媽媽離家前給科斯佳換繃帶、特里果林向阿爾卡基娜坦白與妮娜的愛情這兩場戲,都在一個小小的二人沙發上完成,人物關係的親密與疏離、情感的愛恨糾纏,在小空間裡藉助雜耍式的形體動作誇張呈現。妮娜和科斯佳最後一次見面、第三次說起他們的戲中戲台詞時,兩個人走到舞台角落,妮娜站在小平台上完成表演,科斯佳則暈倒在平台下面,而後妮娜下台來把他拖回舞台中央。藉助此段場景中空間關係的處理,科斯佳的深情與絕望、妮娜在兩人關係中的主宰支配地位一覽無遺。通過把表演限制在架子、沙發和小平台等局部區域,濃縮的舞台空間成為揭示人物關係、呈現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動的重要戲劇手段,對劇作內涵的挖掘和表達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繽紛的多重影像

本次演出中,影像系統的使用也極大拓展了戲劇的展現方式,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畫面和觀賞角度,有效克服了演繹經典時常見的古板與沉悶。無論是投影、手持攝影機,還是固定攝像頭、鏡子,都為深化舞台形象、創造活潑熱烈的演出氣氛助力良多。

本劇的故事背景是俄羅斯鄉村,巨幅的背景投影除了起到交代環境的作用外,也參與了敘事。開場戲中科斯佳焦急地等待妮娜到來,妮娜騎馬奔馳的影像很好配合了新生作家的期盼心情。話劇最後一場發生在兩年之後,背景影像交代了瑪莎結婚生子等諸多情節,也藉助影像隱晦表達了兩年中科斯佳對妮娜的思念和想像。

手持攝像設備拓展了舞台空間,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角和細節。科斯佳奔跑出觀眾大廳這場戲自不待言,充分發揮了便攜設備捕捉影像的獨特優勢。最後一場戲中,當大家都聚在歸來的阿爾卡基娜周圍表達重逢喜悅時,科斯佳獨自在角落面對手機做視頻通話的姿態,大螢幕上投射出他面對鏡頭無聲的喋喋不休的畫面,充分顯示了其孤獨寂寞的狀態。這個場景既與他第一場的熱情張揚構成對比,也為後面的結局做好了鋪墊。

固定攝像頭改變了表演空間、觀看角度,拓展了舞台深度,也增加了趣味性。演員躲在椅子後面、鋼琴後面,背對觀眾的表演通過固定攝像頭投向大螢幕,像電影客觀敘事鏡頭一樣展示出演員不同的表演狀態。尤其是攝像頭對演員背後動作細節的抓取,娛樂性地呈現了劇中人物的關係。類似地,鏡子的使用也藉助改變視角,給人物關係與行動增加一些反思性。

本版《海鷗》在不改變經典劇作文本的前提下,巧妙地調整和挖掘戲劇關注點,拓寬了對戲劇悲劇性內涵的理解。傳統闡釋者大多認為妮娜象徵著渴望自由而被戕害的海鷗,本次演出卻讓人產生新的感受:科斯佳更值得關注和同情,他是另一隻為夢想和愛情做出犧牲的海鷗。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7ebed06e17816ca02bbefa49b4ec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