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選暴露了哪些「美國病」

2024-11-06     北京日報

王夢橋

美國第60屆總統選舉於11月5日進行,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與民主黨候選人卡瑪拉·哈里斯中的勝者將於2025年1月入主白宮。

雖然歷屆美國大選都狀況頻出,但本屆的戲著實更多。從特朗普遇刺,到拜登退選,再到哈里斯接棒,短短數月發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變化,吸引了足夠的眼球。這麼一場看點和槽點拉滿的大選,也將很多「美國病」暴露在世介面前——

候選人的能力與形象不佳。普羅大眾對美國大選最直觀的感受來自於兩位候選人。對比史上諸多總統候選人,兩人特異的形象與有限的能力著實讓人對當今美國政壇感到失望。特朗普醜聞纏身的形象,不但顛覆了人們對美國總統的認知,且與常規意義上的政客形象大相逕庭。哈里斯接棒本就倉促,其在電視辯論及訪談等公開場合總是對具體執政舉措、政治立場等內容模糊其詞,更引發了輿論對其個人能力與執政經驗的質疑。

「身份認同」主導選舉政治。儘管候選人存在諸多問題,但由於美國社會上的不同群體被各種意識形態分割,政治精英們可以在競選中通過性別、種族、信仰、意識形態、社會階層、人生經歷等不同元素,努力將自己「包裝」成能夠代表特定「身份」選民的候選者,並承諾為這一身份的群體帶來一個「更好的美國」。這種身份政治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脫離自身執政能力的情況下,依舊俘獲大量「身份認同相似」的選民。全球化帶來移民與就業等問題後,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新右翼」政客,便打著代表保守派的白人、工人、農村居民等群體的旗號,堂而皇之推行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政策。民主黨一邊,政治精英哈里斯是少數族裔女性,因而搭配了草根政客與退伍軍人出身的白人男性沃爾茲作為競選搭檔,同樣在以「身份認同」的方式吸引儘量多的選民。「身份認同大於執政能力」的邏輯下,選民們並非在選擇更有能力的國家領導者,而是在選擇身份與經歷更能引起自己共鳴的政客。

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極化。候選人的形象與能力如此糟糕,卻還能在選舉進程中通過身份認同吸引「己方陣營」的支持,這無非是因為,從選民的角度,無論己方多麼差,總好過讓對方陣營獲勝。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便是近年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不斷極化,這也是在當今影響最為深遠的「美國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選民對於對方黨派候選人的反感程度達到了歷史新高,大多數人的投票行為主要基於感性的情緒積澱,而非理性的政策立場。因此,兩黨的候選人也發現,相比闡述政策目標與施政綱領,專注於批評對手反而更能收穫更多選票——在特朗普與拜登、哈里斯之間的兩次電視辯論中,互相攻訐與謾罵遠遠超過了探討實際政策的內容。

政治極化的最大惡果是導致美國社會撕裂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因此,無論大選結果如何,新一任美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穩定局勢,阻止社會進一步對立。如果現今的極化現象繼續蔓延,發展到政治暴力行為,以及對美國選舉結果乃至政治制度本身的挑戰,那就真成了「病在骨髓」,無藥可救。這是美國人民不願看到的,在這個各國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亦是全世界人民不願看到的。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發展合作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0324c2679206a03452a6f1bf9afe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