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裝「實用劇」《新居之約》 手把手教裝修小白如何避雷

2022-05-13     深度文娛

原標題:家裝「實用劇」《新居之約》 手把手教裝修小白如何避雷

唯有安居,方可樂業。「房子」,可謂是人們永恆的熱議話題。

據《2022中國居民購房意願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有63.15%的受訪者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36.85%的受訪者無自己獨立住房。

對於年輕人來說,房子是獨立空間的嚮往,是奮鬥的動力。

對於中年人來說,房子是結婚生子的剛需,是強大的依靠。

對於老年人來說,房子是自身養老的保障,是溫馨的港灣。

倘若買不起房子,會讓人心生焦灼。而就算買得起房子,也不意味著就此一勞永逸:首付何時能湊夠,房產證上的名字怎麼寫,裝修的團隊是否靠譜,鄰居和物業會不會惹麻煩……在「房子」這個大問題下,還隱藏著猶如一團亂麻的瑣碎繁雜。

文 | 呂昕彤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新居之約》,便是瞄準了老百姓買房後所關心的首要大事——「裝修」,在手把手地教觀眾要如何精準「避雷」的同時,也揭開了人性的複雜多面。

僅憑「裝修」二字,便足以引人聯想一系列困擾:設計師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水平、家裝選材的品質和環保效果、裝修公司的團隊是否可靠有保障……

說到底,劇集的故事,本就源於生活。

帶裝修小白精準「避雷」

細數那些裝修「潛規則」

幾乎每一個接觸過裝修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切身感受:家裝行業可謂是內幕重重,其中的「門道」可太多了!無論是材料、設計,還是施工等,一旦對方懷著投機取巧之心,業主很容易就會被行業「潛規則」給套路了。

電視劇《新居之約》便是主打「真實牌」,展現了裝修當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歡喜搭檔」。由潘粵明飾演的楊光,原本創辦了一家小型裝修公司,他通透世故,只想和氣生財、照顧好家人,卻因盲目包容家人無辜受到連累,背負了債務,只好將自己的公司掛靠到一家大型裝飾公司下,成為一名項目經理。由王鷗飾演的天才設計師陳曦,有理想有才華,對待房屋設計有自己堅持,不易被他人左右。

二人之間原本因誤會心生嫌隙,卻在合作當中逐漸看到了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慢慢地相互認可,決定通力合作,聯手對抗行業內部亂象,努力為客戶打造出理想的家。

借兩位主人公的視角,觀眾得以開啟裝修行業的「黑幕之門」,尋得逐一擊破之道。

全劇開篇的第一個裝修避雷案例,場所是一位業主家的衛生間。業主想要換成防滑地磚,可裝修的工人卻發現,裝修所用的防水塗料是劣質有毒材料,善意提醒了業主。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陳曦還一眼看出了同類問題:業主購買的家具被「偷梁換柱」了!業主原本訂購的是橡木家具,卻在入戶時被偷換成橡膠木的材質,正是因為不懂行情、難以區分木材的差異,便被不法商家在材料上動了手腳,賺取差價。

業主把對房子裝修效果的期許,付費交由裝修公司去實現,原本想的是省心省力、交給專業的人打造自己心目當中理想的「家」,卻因為種種「坑」而毀了心情、失了錢財、費了時間。在現實生活當中,裝修公司或團隊憑藉自己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差來以次充好,或是擅自加價、矇騙業主的情況不乏少數。眾多豐富的實操案例,不僅成為了電視劇《新居之約》編劇的靈感來源,也讓觀眾在追劇的時候直呼寫實,學到了如何「避坑」。

從裝修中窺見人性

以人文視角探討人間百態

剖析裝修的過程,亦是在觀察人性。電視劇《新居之約》由房子和裝修的話題延伸開來,並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一間間房子,一個個案例,以小見大,蘊含人情冷暖。

譬如,有的人裝修是為了自己,滿足個人的喜好和需要即可,而有的人裝修是為了孩子、要為下一代考慮的更多。在劇中,有一對同時開始裝修的鄰居,一方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的裝修訴求是把臥室一分為二,想的是能夠有獨處的一方天地。另一方是一對為自己的孩子裝修的父母,他們想著孫子,想著全家團圓,一切要求都是為了孩子的舒適。

兩戶業主從各種的訴求出發,請到了不同類型的設計師:年輕人希望裝修得時尚,情願花高價簽約業內知名的網紅設計師,購入大牌家裝產品。而老年人處處親自出馬,緊盯裝修團隊,生怕裝修細節被動了手腳,邀請到了不需要設計費的普通包工頭。這樣的劇情設置十分寫實,不一樣的裝修思路也引發了觀眾的話題討論:

設計方案是否值得被付費?究竟要如何評判設計師的價值?

接地氣的包工頭楊光,對客戶的要求儘可能地成全,劇中有一對小夫妻因為裝修房子吵得不可開交:牆面要用小碎花牆紙還是乳膠漆?小臥室能不能改成書房?……到底該聽誰的?楊光掙著裝修的錢,還要調解家務事,他開動腦筋為小夫妻開源節流,儘量壓縮裝修成本。

而天才設計師陳曦,則執著於自己的設計理念,不願一味迎合客戶訴求,有著嚴謹的行事原則。在劇中,她會堅持設計值得付費的工作標準、不肯向客戶低頭,也會毫不留情的戳穿裝修團隊的暗箱操作、不懼當面翻臉。她還勇敢挑戰奇葩戶型,甚至破例不收取設計費。

「齊心協力搞裝修,和平共處不打架」是兩人決定合作之後立下的君子協議,他們要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客戶,精彩紛呈的故事接連登場,編劇還巧妙設計了一系列妙趣的對話。

客戶朱迪情場失意,想要把自己的住房裝修成凡爾賽宮的風格,暢想自己在此盡享奢華,重新找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過上好生活。而楊光、陳曦兩人的設計初稿,不足以實現朱迪的想法,甚至遭到了無情的怒懟:「我說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不是城鄉結合部的凡爾賽宮。」陳曦聽後一臉無語,而楊光靈機一動,直接回懟道:「這讓人一看,裡面住的就是一女王!」客戶朱迪並不買帳:「是女王,也不能住洗浴中心啊!」

以「房子」開啟敘事

訴說繞不開的生存現實

在《新居之約》開播之前,以購房為主題、改編自滕肖瀾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心居》剛剛熱播收官,劇中細數了買房的種種「技巧」和背後的故事,一時亦引起觀眾廣泛的關注和熱議。同樣以「房子」開啟敘事的電視劇佳作,還有以房屋中介為切入視角的《安家》、聚焦業主與物業之間矛盾的《我是業主》,更早的還有十幾年前的熱播話題劇《蝸居》。

《新居之約》,則是直擊尚未被深度開發的「房子」相關話題——裝修。

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所說:「中國電視劇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最新興的工業,一方面它又復活了古老的說書人角色。電視劇作為一個有效而迷人的說書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稱作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常識系統最新、最直接的建構者。」電視劇,作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大眾文化產品,從來就不僅僅意味著純粹的娛樂消費,而是被注入了社會思考的屬性。

房子既是現實需要,更是心理需要。套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房子關係著生理需求、也關係著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是繞不開的生存現實。

從現實生活當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養分,電視劇《新居之約》的創作由此而來,不僅全面還原了家裝行業的真實現狀,詳細展現了行業亂象,還戲劇性地呈現了貫穿裝修始末的人情冷暖,並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

我們裝修的不是房子,而是一個家。」楊光的這句台詞,也揭示了家裝行業的深層意義,裝修不僅僅是一份謀生的行當,更肩負著為人們締造幸福新居的神聖使命,萬家燈火、幸福點滴,皆與之息息相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4d05d3b9f0df731363292e5c2c8b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