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電影類型題材(一):功夫武俠憶往事,古裝權謀空遺恨

2023-11-03     深度文娛

原標題:那些消失的電影類型題材(一):功夫武俠憶往事,古裝權謀空遺恨

曾經有人說過:「每一個大導都有一個武俠夢」;

也有人說:「王侯將相是男人最愛講述的故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功夫武俠與古裝權謀的故事,因為對「俠」的追求與對「權利」的慾望,變著花樣出現在大銀幕上。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兩個類型題材的影片漸漸式微,多年難見一部佳作。它們是如何從鼎盛走向消失的呢?現在又面臨怎樣的境況呢?

功夫武俠

曾經的「王者」,現在的「過時」

如果一定要在最近的銀幕上,找尋一部純粹的武俠功夫電影,可能要追尋到2017年的《繡春刀II:修羅戰場》。該片的導演路陽曾因《繡春刀》第一部「一鳴驚人」,其嫻熟的類型技巧令觀眾稱其為「新武俠」代表人物。然而在《繡春刀II:修羅戰場》完成續集之後,其花費大量精力投入,夾雜奇幻、懸疑等元素的非傳統動作影片《刺殺小說家》卻遭遇「滑鐵盧」,以至於《繡春刀3》與《刺殺小說家2》紛紛被束之高閣,路陽轉而拍起了網絡劇。

時間再往前推移,華語電影進入21世紀後,為了適應市場改革,急需一部真正屬於中國大陸的商業電影激活市場。此時恰好導演李安憑藉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在好萊塢風生水起,博得了中國觀眾的目光,而作為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也打起了「武俠」類型的主意——在此之前,張藝謀的作品幾乎難以稱為商業類型。

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掀起了當年的票房浪潮,武俠類型憑藉一己之力,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也引領了之後超過十多年的古裝武俠大片的鼎盛時代——《天地英雄》《十面埋伏》《劍雨》《武俠》《龍門飛甲》《道士下山》《刺客聶隱娘》《一代宗師》……幾乎每一個大導,都希望拍一部武俠電影。事實證明,即便票房稍遜,但只要是武俠題材電影,必然是當年的熱門話題影片,更何況其中大多數的票房並不差。

在大導們趨之若鶩拍攝武俠影片時,也有一批年輕導演開拓起武俠新領域,其中又以路陽、徐浩峰為代表。前者的結果就如文中所言,落入票房失利的泥沼後一蹶不振。而徐浩峰則以武俠小說「起家」,在武俠領域蟄伏多年,2011、2012年,他憑藉《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兩部作品試水成功,後又參與《道士下山》《一代宗師》的編劇工作,終於在2015年貢獻了獨具代表性的武俠作品《師父》。

《師父》之後,徐浩峰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隨即拍攝了他準備多年的作品《刀背藏身》,又集合陳坤、周迅拍攝了《詩眼倦天涯》。可惜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兩部備受期待的武俠作品始終未能如期上映,目前製作進度更無處可尋。至此,徐浩峰的「武俠電影夢」停擺,至到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他的新作《門前寶地》亮相。

當名導的熱情褪去,當新人導演難以為繼,武俠這一類型影片近幾年幾乎從中國電影市場上消失。其中,原本導演王晶集結一眾香港老牌演員,聯合甄子丹再一次翻拍《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的兩部金庸武俠作品,因種種原因最後只是登陸了網絡平台,令人唏噓。

其實,武俠題材除了開拓出內地電影商業市場,其也曾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先鋒開路類型——上世紀70、80年代,《俠女》《獨臂刀》等影片曾經都引領著電影先鋒浪潮。但是如今題材內容陳舊,新的嘗試又沒有及時跟上,在更新換代的觀眾中,武俠類型失去了它最好的發展機會。慶幸的是武俠題材關於「俠義」的精神內核無論何時都能觸動觀眾,它的「陳舊」只限於表現形式與技術,它的「復出」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今年五月,徐克官宣了由肖戰等人主演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意在明年紀念金庸誕辰100周年時上映。徐克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憑藉《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等作品成為香港最適合拍武俠電影的導演之一,時隔多年他再次拍攝武俠,是一次回歸,也是一次武俠題材的「復出」嘗試——如徐克一樣的怪才,能帶給觀眾怎樣的武俠新體驗,又是否能重新掀起武俠浪潮,值得期待!

古裝權謀

盛極一時博人眼球,品質下滑狗血難續

其實,由張藝謀《英雄》的成功帶來的波瀾不僅僅只限於武俠題材,《英雄》之後第五代導演都蠢蠢欲動,古裝權謀成為了參詳的重點題材類型。因此,陳凱歌聲勢浩大地拍攝了奇幻古裝片《無極》,彙集中日韓三國明星,引發了各式各樣至今仍舊被人說道的輿論話題。

而與此同時張藝謀也將目光轉向了宮廷之爭,宣布《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拍攝。幾乎也在這段時間,曾經憑藉賀歲影片一時風光無兩的導演馮小剛也開始「進軍」古裝題材,藉助莎士比亞經典戲劇《哈姆雷特》,打造了屬於中國的王子復仇記《夜宴》。

《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三大導演的三部古裝大片接連上映。雖然追溯其源頭還是武俠,但他們似乎都找到了令自己更為得心應手的古裝元素:權謀。而也正因為這三部影片陣容之強大、畫面之華麗、內容之「狗血」,引發了觀眾們的無數討論。無論是周杰倫加盟《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無極》「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以及章子怡、葛優在《夜宴》的權謀對弈,都讓這一題材在賺足眼球的同時,獲得極高的關注。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古裝權謀片盛起。《銅雀台》《王的盛宴》《趙氏孤兒》《鴻門宴傳奇》《戰國》《三國之見龍卸甲》《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誰都愛看王侯將相的故事,但並不代表什麼樣的王侯將相都是觀眾喜愛的。這些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遭遇了觀眾差評,它們或包裹著動作、戰爭、愛情的外殼,或搬出歷史名人「坐鎮」,卻始終是雷同的場景與讓人難以理解的故事。

如果說武俠題材還能找出幾部令人滿意的經典,在過去二十年間,古裝權謀很少有觀眾叫好的影片——尤其是在《王朝的女人·楊貴妃》陷入空前的差評後,這一類型的影片也漸漸隱入了浪潮中,甚至都沒有留下一聲讓觀眾感到惋惜的迴響。

當然,十多年的古裝權謀大片時代,也並非只是留下一片狼藉。這期間是香港導演、演員集體「北上」的熱浪時期。他們帶著成熟的團隊、技術,藉由內地市場空間尤其是古裝權謀的大場面戰場漸漸積累的經驗,經過十多年,又將這種經驗深入到中國電影產業的方方面面,形成標準化制式——後來有人將這樣制式的終極形態稱為「電影工業化」。

今年夏天引發熱議的電影《封神》就是「電影工業化」的代表作,也讓消失很久的古裝權謀影片有了「回歸萌芽」,雖然是五年前開始籌備拍攝的「舊作」,但是它在票房上的成功讓久違的古裝權謀看到了希望,也一再證實:一個類型題材,無論是視覺呈現還是藝術表現,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持續鮮活。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讓我們從中提取了武俠精神,也讓我們找到了王侯將相的權謀故事。無論是武俠還是權謀,它都是藉由燦爛且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而誕生,對於中國電影而言,在創作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希望未來,這兩種題材類型都能更多更好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2de774bddda8d92b986d909b879a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