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機槍早期發展史

2024-01-10   悲喜歷史

原標題:輕機槍早期發展史

重機槍這種全自動火器出現後,立即成為步兵部隊的「寵兒」。然而,動輒七八十公斤的重量限制了重機槍的機動性,只能用於防禦作戰。如果有一種機槍,重量輕、易操作,能夠伴隨步兵進攻,將極大提升步兵部隊作戰效率。這一需求催生了輕機槍的出現。

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輕機槍是丹麥研製生產的「麥德森」輕機槍。當時,「麥德森」輕機槍被稱為機步槍,輕機槍這一稱謂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麥德森」輕機槍重9.08公斤,採用自上而下的供彈方式。除兩腳架外,「麥德森」輕機槍還配有首創的「軟式三腳架」。這種「軟式三腳架」相比傳統三腳架加裝緩衝器以減輕後坐力,既能保證穩定性,又能減輕重量,可使「麥德森」輕機槍充當重機槍,但其供彈具最大容彈量只有100發,火力持續性不足。「軟式三腳架」促進了後來通用機槍的發展。如納粹德國就注意到這種三腳架,其研製的MG34、MG43通用機槍採用相似的「軟式三腳架」。

「麥德森」輕機槍一直被使用到本世紀。據報道,巴西武裝警察的最後一挺「麥德森」輕機槍,至少服役到2008年4月。

清末,中國曾小批量仿造「麥德森」輕機槍,當時稱為「輕機快炮」。抗戰前夕,國民黨政府兵工署曾對「麥德森」輕機槍和「軟式三腳架」進行測試,在抗戰爆發後購買共3300挺「麥德森」輕機槍。1938年3月,兵工署決定自行生產「麥德森」輕機槍,但從國外採購的全套加工設備、圖紙被日軍炸毀在滇緬公路上,仿製計劃流產。

由於進口「麥德森」輕機槍數量不能滿足需求,且沒有時間開發新型輕機槍,一戰期間,德國以馬克沁重機槍的德國版本MG 08重機槍為基礎研製了MG 08/15輕機槍。

MG 08重機槍裝有冷卻水時全重69公斤,以其為基礎研發的MG 08/15輕機槍重量達18公斤,幾乎相當於兩挺「麥德森」輕機槍的重量。為適應輕機槍特殊要求,MG 08/15增加槍托、小握把和扳機,縮小冷卻水套筒直徑,以兩腳架代替三腳架。MG 08/15輕機槍的冷卻水套筒不僅增加全槍重量,還使全槍體積過大。德國在MG 08/15基礎上又研製了採用氣冷方式、重量更輕的改進型MG 08/18。不過,該槍出現較晚,在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里,只進行過小規模戰場測試。MG 08/18採用更重的槍管,不必頻繁更換,但由於沒有冷卻水套筒,槍管過熱的問題不可避免。

同盟國集團的德軍輕機槍都不輕,對手協約國軍隊的輕機槍也是「半斤八兩」。協約國軍隊使用的「劉易斯」輕機槍,重量達到13公斤。

「劉易斯」輕機槍由美國軍官劉易斯設計,但當時美國陸軍對輕機槍「不感冒」。退伍後的劉易斯把設計賣給英國伯明罕輕武器公司,最終量產成為英國陸軍制式輕機槍。雖然體積與MG 08/15差不多,但「劉易斯」輕機槍的粗壯槍管套筒不是冷卻水套筒而是散熱筒。根據設計構想,「劉易斯」輕機槍射擊時,槍口噴出的火藥燃氣能將空氣吸入筒中實現空氣流通,為槍管散熱。不過,據英軍實驗,冷卻效果不大,反倒徒增重量。

一戰結束後,蘇聯著名槍械大師托卡列夫以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為基礎,去除冷卻水套筒,加裝兩腳架、可更換槍管並簡化機匣結構,在1925年研製了M1925式輕機槍,全槍重達13公斤。由於重量大、技術落後,M1925式輕機槍只生產了2450挺。抗戰期間,中國從蘇聯進口了1400挺該型輕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