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爾佳沖「面膜第一股」:研發人員2人變6人,4年賺23億!

2022-09-07     閨蜜財經

原標題:敷爾佳沖「面膜第一股」:研發人員2人變6人,4年賺23億!

摘要:毛利率近82%(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編輯|凱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124篇原創

深交所官網信息顯示,明天(9月8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敷爾佳」)將首發上會。從去年9月遞交招股書,到經歷了數次更新招股書和問詢之後,「面膜第一股」這次真的要來了嗎?

今天工作小夥伴看到這則消息感慨,東北能出這樣一家快消公司,不容易。的確,敷爾佳的財務數據不是一般的好看。

它是一家頭頂「醫美面膜」先行者光環,成立不到5年的年輕公司。但近4年,它就狂賺23億!2021年綜合毛利率約82%,如此賺錢能力,說它是「醫美面膜印鈔機」也不為過。

不過,業績斐然的敷爾佳上市之路頗為不易,被數輪問詢,前景到底如何?

01

9月1日,深交所官網披露了敷爾佳的招股書上會稿,9月7日再次更新了招股書申報稿。

蜜姐對比這兩份文件,發現上會稿要多80頁,內容更詳盡,所以本文引用的招股書內容及數據均以敷爾佳的上會稿為準。

可能有蜜友對於敷爾佳此前的招股書還有印象,今天工作小夥伴也好奇,問相比去年的招股書有差別嗎?

蜜姐的直觀感受差別挺大的,比如研發人員,從2人增加到了6人;綜合毛利率創新高,約82%......

敷爾佳成立於2017年,但羅馬並不是一日建成的,其暴富神話背後是創始人張立國創業26年,2012年就開始關注醫美賽道,並投入細分的醫美皮膚護理產品領域。

張立國的財富故事,此前蜜姐曾寫過,就不贅述了(詳見:4年賺15億!7成員工專科及以下學歷,敷爾佳暴富背後)。

今天來詳細看下招股書中,敷爾佳的成色如何。

首先來看其業務和產品。

敷爾佳是一家從事專業皮膚護理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主要產品分為兩大類: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

從收入占比來看,醫療器械類產品占據了敷爾佳收入的半壁江山,2019—2021年,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8.38%、55.54%和56.25%;化妝品類近3年的占比有所提高,到2021年底占比4成多。

敷爾佳的醫療器械類產品,主要包含兩類:

一是,敷料,產品有3種,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白膜)、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黑膜)和醫用透明 質酸鈉修復液(次拋);

二是,噴霧,產品僅1種,為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液(噴霧)。

不要小看這4種產品,一年能收入超9億!招股書顯示,2021年,敷爾佳由這4種產品構成的醫療器械類收入高達9.28億元。

相比而言,其化妝品類產品更複雜些,涉及產品數量45種。

從產品形態來看,敷爾佳主要還是以銷售面膜為主,招股書披露,其49種產品中,醫用敷料貼及貼、膜(含塗抹式面膜)類占到了24種。

02

再來看敷爾佳的研發,各項數據對比魔幻到讓蜜姐感慨,還是女人的錢好賺......

比如,敷爾佳從此前招股書中的僅擁有1項專利(包裝盒),都如今上會稿中的14 項已授權專利(11項為外觀設計,3項與裝置設備有關)。

再比如,研發投入最高占比不超過營收的0.4%,,研發人員僅6人,2021年實現營收16.5億元。

2019—2021年,敷爾佳的研發投入分別為60.39 萬、147.97萬和524.29萬,占同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0.04%、0.09%及0.32%。

儘管這個行業的毛利率普遍偏高,70%也常見,但在研發投入方面,同類型大公司低於1%的也不多見。

比如,2021年,研發投入占比較高的華熙生物達5.75%,創爾生物更是接近10%,同樣曾經委託生產為主的貝泰妮占比也有2.81%。而同年,敷爾佳的研發投入占比不及可比公司均值4.87%的零頭。

敷爾佳解釋,其研發費用率較低,是因為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活動多為非特殊化妝品研發、已有產品升級及性能檢測等日常研發活動,研發支出較小;而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活動涉及原料的研發/提取、工藝開發及臨床研究類研發項目等,因此他們的研發費用較高。

但這個說法似乎難有說服力。敷爾佳成立於2017年,2018年其凈利潤2億元,研發投入僅30.78 萬,也沒發現其對產品研發投入有多大。

如果細分來看,敷爾佳用於產品的研發投入之少,更是讓人咂舌。

以研發投入最高的2021年為例,其中檢測和檢驗費用128.53萬,占研發費用的24.5%;而用於自主研發的費用僅95.41萬,占比僅18%;委託研發的費用為300.35萬。

敷爾佳的研發費用主要包括:研發人員薪酬、服務費和材料費等。

截至2021年底,敷爾佳的員工為441人,其中,生產人員215人,占比48.75%;其次為管理和行政人員120人,占比27.21%;再次為銷售人員100人,占比22.68%;而研發人員僅6人,占比1.36%。

值得肯定的是,這已經比去年敷爾佳首次提交招股書的2名研發人員好多了,一下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還包括新招應屆畢業生。

截至今年6月底,敷爾佳主要參與研發活動人員共10人,並稱將持續擴充研發人員隊伍。

03

最後,來看敷爾佳的銷售業績和賺錢能力,尤其是對比前文微弱的研發投入,其銷售之道值得研究。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敷爾佳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42億元、15.85億元和16.5億元,加之此前披露的2018年營收3.73億元,5年總營收達49.5億元。

2018—2021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億元、6.61億元、6.48億元和8.06億元,4年狂賺23.15億元。

敷爾佳的賺錢能力與其高毛利密不可分,報告期內,其毛利率均保持在76%以上。

尤其是2021年,招股書稱,敷爾佳主要採取自主生產模式獲得主營業務產品,從而享有生產環節利潤,當期綜合毛利率提高至81.95%。

讓人驚訝的是,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初至2021年2月,敷爾佳主營業務產品主要來自外部採購產成品,不存在自主生產情形!

此前,深交所也就此前敷爾佳不存在自主生產,以及委託哈三聯生產進行了問詢。

敷爾佳回復,2018-2021年度,公司從哈三聯採購的產成品主要為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面膜化妝品類產品,哈三聯為其獨家生產,而敷爾佳負責產品的獨家銷售、推廣及品牌運營維護等。

直到2021年2月,哈三聯以其持有的北星藥業100%股權評估作價向敷爾佳增資,即敷爾佳有限通過換股方式收購北星藥業100%股權,至此才開始通過北星藥業進行主要產品的自主生產。

不過,敷爾佳這種操作也並非孤例。

比如,同行當中,貝泰妮2018—2019年,通過委託加工模式生產產品的成本占當期生產的全部產品比例分別為71.04%和74.09%。

委託生產敷爾佳稱,公司「擁有多個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單品」,是如何實現的?

從其銷售費用中,我們能找到一些答案。

2019—2021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15億元、2.65億元、2.64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8.60%、16.75%及16.01%。

儘管銷售費用不菲,但敷爾佳抓住了時代銷售的機遇,比如植入熱門影視劇綜藝節目、網絡直播、KOL種草、明星代言等,尤其是多樣的網絡營銷活動,形成了較好的營銷推廣效果。

以直播銷售收入為例,2019年,敷爾佳的該項收入為1640.01萬,到2021年增長至1.28億元。

不過,對比同行,敷爾佳的銷售費用還算低的,其風險提示稱,公司仍處於市場開拓階段,未來公司銷售費用可能持續增長,若銷售費用投入無法取得預期效果,可能使公司盈利能力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敷爾佳的增速明顯降緩。

上半年,敷爾佳收入8.17億元,同比增速僅為2.94%,招股書稱受疫情及春節假期影響,導致線下收入同比下滑6.42%;歸母凈利潤3.57億元,同比增長僅1.57%,低於收入增速,因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增加。

總的來說,研發能力弱,投入少,這對於享受醫美賽道光環的敷爾佳來說十分不妙。加之還未上市,今年上半年的增速就已經放緩,要做好「面膜第一股」任重道遠。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eefda90be0262f04a3e6b1ee64f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