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清晨,波哥大的一位母親騎自行車送兒子上學。
本報特約記者 白 冰
天空剛剛露出魚肚白,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街頭已經忙碌起來。路邊的早餐攤出售著熱騰騰的「tinto」,這是哥倫比亞人喜歡的濃咖啡,咖啡的苦香瀰漫在街頭巷尾,誘惑其他還沒睜開眼睛的人。市中心的公園裡到處都是晨跑和遛狗的人,南城的市場裡,忙碌的商販正用小推車把批發來的T恤衫一包包運到攤位上……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看到的這一切都發生在清晨6時左右,在這個時間,不少其他國家的人還在溫暖的被窩裡與鬧鐘作鬥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調查顯示,哥倫比亞人在世界上起床時間最早,平均在早上6時31分睜開眼睛,比同在西半球的美國人早了將近一個小時。
在哥倫比亞生活的那段時間,記者深刻感受到當地人的「早起風」。卡塔赫納的早市相當熱鬧,攤販們凌晨就搭好了攤位,出售新鮮的水果和剛出爐的玉米餅、麵包。
擁有800多萬人口的波哥大是全世界最擁堵的城市之一。很多上班族為了避開交通擁堵,選擇在5時前出門。不僅上班族起得早,上課的學生起得也早,不少學生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坐上了校車。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2009年前,波哥大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早上6時30分上課。
哥倫比亞人為何普遍早起?除了城市公共運輸建設的局限,還得從他們的咖啡種植文化說起。哥倫比亞一直是南美的農業大國,以生產高質量的阿拉比卡咖啡豆聞名。不少咖啡農通常在清晨4時就起床了,去採摘新鮮的咖啡豆——清晨涼爽,更易於咖啡豆的採摘和保存,如果起晚了,炎熱的日頭會讓勞作變得更加艱辛。
哥倫比亞被赤道貫穿,沒有四季之分,一年的日出時間也比較固定,通常在早晨6時左右日出,下午6時左右日落。日出後升溫很快,早起有助於避開上午的酷熱,充分利用清涼的晨時勞作。
此外,哥倫比亞人的早起習慣也與殖民歷史密切相關。西班牙殖民者幾個世紀前帶來的天主教文化在哥倫比亞社會深深紮根,許多宗教儀式在清晨舉行。天主教的晨禱在黎明時分進行,教堂的鐘聲與清晨的鳥鳴聲交織在一起,成為很多哥倫比亞人起床的背景音。
哥倫比亞人早起的時光不全然給了工作和學習,許多人希望可以更多陪伴家人,與他們分享溫馨的晨光。很多家庭會利用早起的時間準備一頓美味的早餐,在開始忙碌的一天前,於清晨短暫地聚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滴。
儘管早起文化在哥倫比亞一直盛行,但現代科技的發展逐漸在向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發起衝擊。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哥倫比亞年輕一代的作息時間逐漸趨向晚睡晚起。夜生活在大城市變得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卡利和麥德林,年輕人喜歡晚上外出聚會,凌晨才回家。這種生活方式使得他們的起床時間越來越晚。當然,對於許多老一輩的哥倫比亞人來說,早起依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鄉村地區,每當太陽快升起,村莊裡便響起雞鳴和忙碌的腳步聲,人們用勤勞迎接每一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