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對斷絕香火危機的冷漠,讓官方很無奈!還有什麼方法能救嗎

2024-07-14     喜歡您沒有理由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奉行著「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香火不能斷,血脈需要延續。

因此,當上世紀生育狂潮愈演愈烈,不得已喊出「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的口號時,大家的生育意願還是很強烈。

過去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家中超過兩個孩子很常見,農村地區生得更多,6、7個孩子都有。

那是因為過去普遍貧窮,大家窮得也相對踏實,種地的種地,上班的上班。

而且養孩子的標準不高,放養都很正常,孩子一般長到十幾歲,就能成為新的勞動力,賺錢回報家庭了。

現在呢,城市裡高樓林立,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更迭的速度非常之快,看似更光鮮的生活背後,反而隱藏著很大的壓力。

對於年輕人而言,好不容易熬過二十多年的求學路,一畢業就踏進了「就業難」的時代浪潮中。

看著烏泱泱的競爭者,老闆喊著3000元的實習工資,只能咬咬牙成為打工一族,正式踏入社會,成為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

工作後的生活同樣不容易,房租水電、飲食生活、社交等一系列的開支,都讓人壓力山大,難以攢下錢不說,搞不好還得靠家裡接濟。

工作沒幾年,家裡又開始催著結婚了,叫嚷著再不結婚就被剩下了。

可結婚是雙向選擇,外形、房車、彩禮等一系列硬性條件,自己拿不出來,婚後生活也無法保障,走進婚姻,身上的責任又多了一道。

且看那巨大如山的生育成本,完全讓人望而卻步。

從整個懷孕時期的全套產檢,到孩子出生後奶粉、嬰幼兒用品的各項開支,這才只是開了個頭,學生時期才是真正的大頭。

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課外輔導、興趣班,最好是在學習之外能有一門才藝陶冶情操、提升氣質。

還有,養孩子不是養個物件,除了物質上的支持,更要有價值上的引導,心理上的關注,直到把孩子順利培養成人。

如果要將這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每對夫妻就得不停地奮鬥,因此,有些人開始認為:

「難道要孩子繼承我的貧窮嗎,不生孩子我幸福,孩子也不遭罪。」

當這種思想蔓延開來,反映在人口數據上,就是不斷下跌的出生率。

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902萬人,比上年減少54萬人,新生兒人口數量在五年內下降了百分之40%。

我國過去眾多行業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就是人口紅利。

雖然目前我國勞動力人口占據了61.3%,人口紅利依然存在, 但也該居安思危了。

老年人成為社會主流之後,拉動生產的消費少了, 經濟發展也缺少動力了。

同理,贍養老人的年輕人少了,養老問題也就出來了,老無所依,老無所養,成為眾多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人口經濟學家、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提倡:

「年輕人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結婚生子,建議國家拿出5萬億元鼓勵生育。」

經濟學家趙燕青表示:

經濟學家陳文玲認為:

「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不對的,孩子是長周期的消費品,可以帶來長久回報。」

專家們所言,對於社會和個人的長遠發展是有道理的,但還是引發了不少人的反對,大家堅定地認為:

「是因為負重前行的人少了,所以歲月靜好的人慌了。」

「不生孩子就是老了以後痛苦,生孩子一輩子都要痛苦。」

但其實,大家並非不想生,而是面臨著生出來該怎麼養的問題。

這幾年,各地不斷落實生育補貼政策,給予二孩、三孩家庭實實在在的經濟補貼。

雖然鼓勵生育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國家和社會各界重視起來,一步步攻克難題,定會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b824160fe551bbedda9f83e72f6e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