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目前正值候鳥遷徙季,雲南昆明的滇池湖濱濕地吸引了大批候鳥來此越冬。為了更精準地觀測與保護這些候鳥,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中用上了AI智慧鳥類觀測系統。
在滇池草海大壩,成群的紅嘴鷗自由飛翔。作為昆明越冬候鳥的明星物種,研究人員每年對紅嘴鷗的觀測統計必不可少。
這是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最新投入使用的AI智慧鳥類觀測系統,無人機上升到距水面約60米的高度,按照預先設定好的線路拍攝記錄紅嘴鷗。計算機僅用幾十秒就識別到觀測範圍內的紅嘴鷗數量為2000多隻。
這是設備捕捉到的一段鳥叫聲,通過聲紋圖譜識別系統確認這是一隻蒼鷺。
監控室里,電腦螢幕上正實時顯示著觀測水域內遊動的水鳥,通過高清攝像機的拍攝,AI鳥類觀測系統快速識別鳥臉,隨後在每隻鳥的頭上標註清楚種類的名稱。這套系統的使用解決了傳統人工監測技術成本高、效率低、數據碎片化等問題,有效提高了滇池鳥類多樣性監測效率,實現了長時間序列的鳥類持續觀測。
山西太原:候鳥遷徙過境汾河 多舉措悉心「護飛」
眼下又到了鳥兒們的遷徙時節。山西作為「北雁南飛」的重要通道,太原汾河景區是不少南遷候鳥非常喜歡的中轉站、棲息地,當地採取多種措施保護候鳥安全遷徙。
這幾天,在太原汾河景區濕地公園,成群的候鳥時而在樹枝上棲息、時而在天空盤旋、時而在水中嬉戲,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迎接越冬候鳥,工作人員提前修剪了岸邊蘆葦、為鳥兒投喂食物、在透明玻璃上張貼鳥類防撞貼,並提醒遊人不要驚擾候鳥,確保鳥兒能在此安全地覓食、棲息。
新疆巴州:阿爾金山黑頸鶴開始南遷 目的地西藏
天氣逐漸變冷,棲息在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黑頸鶴開始南遷,它們「拖家帶口」地飛往西藏。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它們的棲息地之一,200多隻黑頸鶴每年4月到5月,從越冬地回到保護區產卵、孵化、養育幼鳥,10月到11月再「拖家帶口」飛往越冬地。
黑頸鶴平時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活,但到了每年的遷徙季,它們就會集結在一起,準備集體遷徙。
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副科長尚鵬稱:「從衛星跟蹤器發回來的數據可以看到,我們保護區的黑頸鶴主要遷飛到西藏拉薩的林周縣,在那裡過冬,到了來年的4月份再遷回到我們保護區進行棲息繁殖。」
山東冠縣:林湖鳥相映成趣 馬頰河濕地美如畫
這段時間,山東冠縣的馬頰河濕地水草豐茂。在秋日美景的映襯下,成群的鷺鳥時而佇立枝頭,時而振翅高飛,遠處的野鴨在水中覓食嬉戲,為寧靜的濕地增添了生機。
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大對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力度,通過疏浚水系、構建人工鳥巢等措施改善濕地環境,形成「林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鳥」的濕地生態景觀。
【編輯:王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89a0c477d908c5778cab7e889e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