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女俠1984》國內口碑下滑的背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主要還是片子本身的問題。
看完電影發現不僅豆瓣評分只有6.6,知乎的推薦度也顯示只有20%的知友點了推薦,那就說明它確實沒那麼好看。
或許部分粉絲不禁會猜測:評分那麼不理想,是不是有競爭對手在背後「有操作」?
在國內電影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這種類似「操作打低分」的情況還真不是沒有——嚴格而言,這種亂七八糟的戲碼經常上演。
比如一部質量其實不錯的電影如果在上映期間,有同檔期的電影形成競爭,就確實會存在類似的「操作」。因為國內大部分觀眾很看重豆瓣評分,甚至一度會把豆瓣評分當作「是否買票進影院觀看」的判斷標準。
於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進影院觀看,一方面會在電影口碑營銷方面做投入,營造自身電影口碑很好的表象;另一方面,則會通過找所謂水軍去給同檔期的競爭對手「刷低分」,影響觀眾觀影選擇的同時,還會影響到電影的排片。
這種操作,很可恥。但又確實會有一些爛團隊會這麼去做,這便是市場亂象之一。
監管部門對此可能也沒什麼好的處理辦法,而作為平台的豆瓣本身也很無奈,被惡意競爭傷害的片子更是無奈——覺得片子好的觀眾不一定都上豆瓣打好評,但一旦有團隊操作給你的片子刷低分,你很難找到幕後操作者是誰,也很難找到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水軍。
所以,片子質量足夠好,卻出現大量差評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去猜測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啊,《神奇女俠1984》本身又並不是那種「質量足夠好」的作品。
具體哪不夠好呢?
首先是一些設定處理得太過簡單:大反派最後被幹掉,不是咱們黛安娜的超能力有多強,甚至都沒經過什麼激烈的打鬥,僅僅是大反派站在那裡被風吹得頭髮凌亂然後內心想到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大喊一聲「我放棄我的願望」,這就over了?!第二反派也是,看起來跟神奇女俠糾纏打鬥了那麼久,最後打敗她的卻是靠一根電纜掉進水裡把她給電了,然後就over了?!
包括最能體現神奇女俠愛情線的設定,也是顯得過於簡單,雖然一定程度上能讓觀眾收穫感動,但整體而言,情感鋪墊不夠濃厚,很難打動人。
其次是敘事方面過於拖沓:第一幕戲很精彩,尤其前面十幾分鐘的競賽戲碼,拍得很有想法,氣勢恢宏,特效炸裂,配樂大氣,看得人通體暢爽;
但到了第二幕,就鋪墊得過於緩慢而冗長了,大量不咸不淡的文戲更是讓人昏昏入睡,唯一一段能提起人精神的大概就是沙漠公路那段動作戲,但這段戲也是很短很不過癮,而這其實也是整部電影的一大問題,就是它的動作戲太少了,讓觀眾燃和爽的戲碼太少了;
到了第三幕,以為高潮戲會很燃很激烈了,結果卻是那樣簡單的方式搞定反派,一百五十多分鐘整下來,很考驗觀眾的耐心;
最後就是雞湯式的說教很拒絕觀眾:很多人詬病神奇女俠在結尾搞定大反派時,在那裡說了老半天雞湯式道理,最後還真湊效的搞定了大反派,就會讓人不禁發出「???」、「就這?」的感慨,關鍵是,國內大多數觀眾是很不喜歡說教的啊,尤其還是沒啥營養深度的雞湯式說教,就又會勸退一批觀眾了......
真的,儘管蓋爾·加朵的高顏值與好身材能夠讓觀眾緊緊盯住大銀幕,似乎只要看著她在銀幕上美和酷就夠了,但實際上,影片的敘事和人物塑造也得跟上啊,不能全靠蓋爾·加朵的個人魅力來撐起整部電影吶。
當然,影片的特效是夠水準的,漢斯·季默的配樂也很好聽,部分動作場面依然很精彩,但是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你只有這些方面處理得好,是不夠的。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