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三萬里》淚流滿面的人,都曾追過夢!

2023-07-27     木易電影

原標題:看《長安三萬里》淚流滿面的人,都曾追過夢!

相信所有追過夢的人,看完《長安三萬里》都會很有感觸。

它最難得的地方,是其拍出了華語電影許久未曾表達過的兩個關鍵共鳴點:

一是「我們為追逐夢想而遠在他鄉奮鬥的那份漂泊感」

二是「我們在面對時間的時候,那種普遍的無力感」

《長安三萬里》以高適的視角來敘述李白的重要生平,並在講述的過程中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

在高適的講述中,我們既能感知到「詩仙」李白作為一個才華橫溢、恣意浪漫、樂觀豁達的絕世天才放浪形骸的一面,也能感知到他懷揣青雲之志卻屢屢碰壁、歷經起伏、最終晚景頗為淒涼的一面。

也能透過高適的講述體會到他作為一個有志向、有擔當、有才華並用勤奮與刻苦來取得成就的那份腳踏實地,他通過一步一步地積累,不但留下了不朽的詩篇作品,也獲得了不錯的功名。

他們二人有著不同的個性、才情以及不同的人生軌跡,二人的詩作風格也不同。

李白的詩,多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般快意、浪漫、豪放,讓人讀之有豪情;

高適的詩,則如「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般寫實、工整帶有強烈現實主義批判色彩。

但在他們這些不同中,我又看到了一些相同之處。

比如他們都很想在長安施展才華,期盼著建功立業,但又都沒能獲得機會,只能離開長安,去到其他地方;

比如他們都很想博取功名,卻在追逐這一夢想的道路上歷盡坎坷,有過高光時刻,亦有低落時刻;

比如他們都擁有才華與志向,也都不輕易言棄,但卻都在時間面前不得不接受青春的不復返;

看著李白和高適去到長安追逐夢想的部分時,我會情不自禁地聯想起現實生活中我們去到不同城市打拚奮鬥的逐夢經歷。

我們懷揣著類似的夢想,經歷著類似的挫折,在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機會的情況下,即便再有才能,也都只是空有一腔抱負。

即使是才華爆棚的絕世天才李白,在追夢的過程中也是阻礙不斷。

雖然他的心中所向是長安,但也不得不為了更好的機會而漂泊在不同的地方。也許他的漂泊帶有雲遊四方的快意豪放,但對於逐夢者而言,這種漂泊感其實都是一樣的。

偉大如「詩仙」李白,也會被人拒之門外、會被人嘲笑,也會有孤獨傷感的時刻、有為了生活而妥協的時刻。

但他最為可貴的一點是:無論遭遇的坎坷有多難,他都總能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並將自己的這種人生態度融入到諸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等詩句中。

李白的漂泊遭遇,會讓很多在外漂泊奮鬥的觀者產生共鳴;而他那份樂觀豁達的態度,則會給當下的人們帶來一份精神激勵。

而在備受熱議的「將進酒」段落里,整個詩句的吟誦搭配著畫面的呈現,確實為影片貢獻了一段震撼且驚艷的視聽盛宴。

那種想像力飛揚的浪漫與豪放,那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豁達態度,那種四溢著才華的絕美篇章,足叫人流連忘返。

但我最為感動的,卻是李白和高適在一場詩酒歡暢之後的那段相撲切磋。

兩個年輕時赤膊相對的詩人,如今也都白了鬢髮,有了皺紋,還要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境遇。

即使從青年時代就嚴於律己、保持上進心、擁有一身高強本領的高適,也還是敵不過時間;

即使從青年時代就才華驚人、放浪形骸、樂觀豁達的李白,也還是在時間面前,顯得那麼的無力。

《長安三萬里》在有限的篇幅中娓娓道來,既有遵循史實的主要事件呈現,又有滿足戲劇性的人物塑造。

這種處理讓我們沉浸其中,跟著李白和高適從青年到老年,歷經著種種故事,迴響著句句經典,在銀幕上遇見一個又一個有著傳世佳篇的詩人們縱酒論詩的樣態,真正是滿足了我們對大唐文人墨客的一切想像。

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李白那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特別是那句「輕舟已過萬重山」,感覺越是有點年紀、有點閱歷的人,越會有感觸。

看著李白泛舟而去的身影,結合著他的經歷,配合著這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會覺得人生的種種境遇,仿佛都浮現出來,又仿佛全都翻篇而過。

內心會覺得輕快,但也會有些悵然,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難忘,只有把握好當下,樂觀地面對將來,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三萬里》裡頭出現的「詩聖」杜甫,也很有意思,當我們聯想起校園時代讀課本上李杜詩篇的回憶,再看銀幕上的李杜交集,會覺得很奇妙,也會覺得很感動。

因為,我們也深知,那些在校園朗讀詩篇的青春時光,也已經一去不復返咯。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bdec324ec6dc66ada4d98eeeced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