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二戰護航航母艦長的軍銜是什麼?與航母一樣麼

2022-06-27     烽火俊赫

原標題:好奇:二戰護航航母艦長的軍銜是什麼?與航母一樣麼

【話說軍世】護航航母是二戰時代催生的一種艦型,與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關係類似,也是由航母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相比當時超過2萬噸的艦隊航母,護航航母的噸位普遍較小,一般在1萬噸上下,載機數量和編制艦員的數量也要少很多,那麼護航航母的艦長是什麼軍銜呢?

好奇:二戰護航航母艦長的軍銜是什麼?與航母一樣麼

二戰時代,護航航母的建造數量遠高于海戰編隊核心的艦隊航母,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其性能較低、建造成本低,需求量極大,以美國建造的卡薩布蘭卡級來說,該級艦排水量為標準6530噸/滿載1萬200噸,最大航速僅有18節,編制為800人,載機數量為28架,但雖然性能數據一般,但是建造數量極大,僅用1年的時間就建成了50艘,占據了美國二戰時代建造的151艘航母的三分之一,在整個二戰中,美國共建造了119艘護航航母,最短用時僅有33天。

對比之下,美國在二戰後期的主力航母:埃塞克斯級滿載達到3.6萬噸,最大航速為32.7節,人員編制可達3450人,屬於當時最強的艦隊航母,不過建造速度要比護航航母差了一大截,從1941年開工,首艦於1943年下水,到二戰結束時也才建成了17艘。

那麼,編制800人的護航航母的艦長軍銜和編制3450人的艦隊航母艦長軍艦,是否是一樣的呢?

1、二戰護航航母艦長的軍銜是什麼?

二戰時代,美國海軍護航航母的艦長是由海軍上校軍銜的軍官擔任的,這一點和當時美國航母、戰列艦其實是一樣的,即便到現在,美國海軍航母、巡洋艦、兩棲攻擊艦的艦長軍艦依舊是上校,如2011年時,美國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艦長為哈爾西上校,當海軍軍官軍艦晉升到「將」一級後,基本就不會再擔任單艘艦艇的艦長了,而是作為支隊、分艦隊或者更高一級的指揮官。

如在雷伊泰灣戰役中的薩瑪島海戰中,受到日本金剛號戰列艦的艦炮擊沉的甘比爾灣號(CVE-73,卡薩布蘭卡級第19艘),該艦的第一任艦長為休·古德溫上校,到1944年8月20日,第二人艦長為菲韋克上校,副艦長為鮑格林中校,一直到10月25日,該艦被擊中,棄艦後沉沒。

另外,如我們接下來看一下麥克拉斯基(小克拉倫斯·韋德·麥克拉斯基),在1942年時,以少校軍銜,成為企業號航母航空聯隊的指揮官,在中途島海戰中,正是他帶領著戰機們跟著「掉隊」的日本驅逐艦找到了日本的航母,一舉扭轉了戰局,到1943年8月,麥克拉斯基晉升為中校,並擔任科雷希多號護航航母(CVE-58)的艦長,直到二戰結束後,他晉升為上校,1956年7月,他在退役前晉升為少將軍銜,以表彰其功績。

關於美國海軍高級軍官的軍銜與職務,在二戰時代,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護航航母司令加爾文·T·德金,他的晉升履歷就可以當做參考,1942年5月,他晉升為上校,隨後開始擔任突擊者號(CV-4)航母艦長,1943年3月後晉升為少將軍銜,隨後歷任第88.2特混大隊司令、第29航母分隊司令、太平洋艦隊護航航母司令等職務,到1951年時以中將軍銜退役。

2、護航航母的起源:起源於英國,發揚於美國

護航航母這一概念是由英國最先提出的,在二戰開始後,由於德國U型潛艇的「狼群戰術」,英國本土所依賴的大西洋航線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急需大量的護航艦艇和其他護航力量,除了驅逐艦和護衛艦,英國也開始嘗試「配」飛機的「彈射飛機商船」,以便讓商船隊更早更有效的發現和反擊德國潛艇,但是商船能搭載的飛機太少,作用並不理想。

隨後英國人提出了「商船航母」的概念,開始嘗試將商船改建為可以搭載飛機的航母,在這一過程中,英國不斷地向美國求援,尤其是重要的護航艦艇,而美國也將這一想法變成了現實,1941年時,美國開始研究「一艘商船可以改造成訓練用航母」,也就是長島號,不過此時,該艦仍不是護航航母,到1942年,長島號(ACV-1)成為了「輔助航母」(Auxiliary Aircraft Carrier),直到1943年7月15日,才被正式定義為CVE-1「護航航母(Escort Carrier)」。

美國也在這一時間先後建造了博格級、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其中博格級共建造了44艘,除美國海軍留下11艘外,其餘33艘都給了英國皇家海軍,其中美軍的博格號(AVG-09,1943年7月15日變更為ACV-9),是護航艦艇中擊沉潛艇的戰績王者。

3、護航航母的正確「使用說明」

看起來護航航母具有艦隊航母一樣的實力,雖然載機量少,但是多艘航母搭配的話,載機規模還是很可觀的,與當時大型的艦隊航母有一戰之力,不過,雖然二戰後期護航航母加入了作戰編隊,但並不是真的去「決戰」對方的艦隊航母。

如上文說到的太平洋艦隊護航航母司令加爾文·T·德金,他就曾指出:「護航航母航速低、防護差、武備少,所以把護航航母大隊用在那些有可能存在強大敵艦的行動中非常危險,但是,這樣的大隊可以在敵軍海空力量非常薄弱或者是擁有強大友軍掩護的情況下對敵軍進行強而有力的打擊。」

這與現實中美軍的做法其實很一致、除護航、運輸飛機等常規任務外,在參與大規模作戰時,護航航母通常擔任的是給艦隊航母運飛機、配合航母族戰以及小範圍的「輔助」作戰任務,而不是直接參與艦隊之間的海戰,比如說為登陸行動提供空中偵察、警戒、火力支援等任務,尤其是登陸作戰過程中,陸地機場尚未完成時,護航航母可以擔任臨時機場,而不必占用寶貴的艦隊航母。

二戰中期,護航航母無法作為海戰編隊核心與對方艦隊航母艦隊航母交戰,原因主要在於其航速太慢、裝備也太多,不足20節的航速,在面對敵方飛機的攻擊時,躲避投彈的機動能力會大打折扣,而幾乎無裝甲防禦的護航航母,在被命中後,生存能力也不如艦隊航母。

當然,二戰後期,德國大型水面艦艇幾乎全滅,舊日本海軍雖然「心心念念」與美國海軍決戰,不過海空實力已經被打得差不多了,美英海軍實際已經處於「吊打」對方的優勢地位,不必面臨中途島海戰那樣危險的境地,所以雖然護航航母最大航速較慢,不過巡航的航速較高,足以和大編隊一起行動,因此,護航航母已經被英美編入海軍艦隊,以增加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實力,並承擔相當部分的作戰任務,在處於優勢地位時,還可以客串核心航母的作用。

4、護航航母大量建造的秘訣:「低質高效」

護航航母的「航速低、防護差、武備少」,本身就是其建造特點所決定的,採用商船船體建造,以較弱的動力和相對簡單的設計,依靠「低質高效」的建造方式,就可以迅速得到大量的護航艦艇,作戰目標也主要是「追打」躲在水下的潛艇。

如博格級護航航母採用的就是C-3型標準貨船的船體,只有8500馬力,最大航速僅有18節,艦長151米,對比之下,二戰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滿載僅3050噸,就有6萬馬力,最大航速37節,同時,博格級飛行甲板為木質,水線和指揮塔這些重要位置也都沒有裝甲防護,畢竟二戰時代,潛艇的水面火力很薄弱,不僅要被靈活的驅逐艦追著「滿場跑」,還有可能被飛行速度更快更靈活的艦載機「盯」到不敢露頭,很難攻擊到護航航母的重要位置,因此,護航航母實際上並不需要像艦隊航母那樣的高防護標準,這樣更有利於大規模建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19b7532ec03268dcac9168bd3e6b0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