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12萬噸航母的里程碑,為什麼美國媒體急了?

2022-07-28     烽火俊赫

原標題:明明是12萬噸航母的里程碑,為什麼美國媒體急了?

【話說軍世】航母作為海軍中的核心主力艦艇,也是強國海軍的重要象徵,目前擁有正規大型航母的國家很少,而能真正建造大型航母的國家就更少了,其中航母建造實力最強目前僅剩中、美,尤其是美國航母不僅是全核動力,尺寸和噸位上都遠超他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不僅技術水平高,12萬噸的滿載排水量也是目前的最大,不過美媒似乎也對此並不滿意。

明明是12萬噸航母的里程碑,美國媒體咋還急了

近日,美國紐波特紐斯船廠發布了一個通告,福特級航母2號艦的建造工作完成了一個「里程碑」:安裝了1800英里的電纜,並交付了1000個裝修完畢的艙室。就數據上來說,這確實非常的驚人,1800英里電纜,約長2896.8公里,不過,相比造船廠的「興奮」,美國媒體似乎並不「買帳」,反而提出了「批評」。

美國媒體文章表示:福特級2號艦甘迺迪號航母(CVN-79)「現在還在慶祝里程碑,而不是已經交付給海軍,那就是在給美國的國防工業丟人。」美國的防務專家和美國軍迷們對此也是類似的態度,原因很簡單,建造速度「太磨嘰」了。

要知道,這邊剛剛下水的18航母,開工要比甘迺迪號晚得多,但是就在一個月以前下水了,建造進度實際已經很接近甘迺迪號了,甘迺迪號在2011年切割第一塊鋼板的時候,這邊還一艘航母都沒有呢,這讓以軍工能力著稱的美國,「面子」往哪放?

1、5年的差距:建造速度差太多了

福特級是美國海軍最新一型航母,滿載12萬噸左右,使用電磁彈射等新技術,首艦福特號(CVN-78)2005年開工,到2013年時下水,2017年時才服役,2號艦甘迺迪號(CVN-79)2011年開工,2019年下水開始舾裝,預計2022年晚些時候才會開始彈射等系統測試。

對比之下,18號航母是2018年才開工的,2022年就下水舾裝了,預計2023年就能開始海試,17號航母同樣比甘迺迪號晚開工,2013年時才開工,2017年下水,2019年就已經服役了,兩艘艦才開工到下水都是5年工期,從下水到服役也都是差不多2年的時間。

建造速度對比更為直觀的是:福特級的3號艦企業號(CVN-80),是2017年開工,實際比18號航母還要早幾個月,二者的開工時間相對接近,結果到了2022年,18號航母下水了,企業號(CVN-80)在2022年4月份時,近5年來的建造進度只達到了13%,難怪美國媒體要「急」。

而美國新一代航母的建造速度從開工到下水要差不多8年,從下水到服役要差不多4年的時間(甘迺迪號從開工到現在已經11年了,仍然還沒有開始海試,有可能要將建造時段再延長一些),這樣對比,航母的建造時長方面,有著5年的速度差,而建造一艘航母工期達到或超過12年,目前只有美國和印度能夠達到這一「里程碑」。

2、新航母排隊苦等:美國僅剩一家的航母建造企業

美國航母建造速度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僅剩「紐波特紐斯船廠」這一家航母建造企業,美國目前僅有兩家造船廠可以造核動力艦艇,能造核航母僅有紐波特1家,另一家只負責建造潛艇,相比亞洲在造船領域的崛起和超高比例的全球商業造船占比,美國造船業對比二戰時代的盛況早已大幅度的萎縮了。

美國沒有足夠的船塢造航母,是現在航母建造速度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航母的建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設施就是「用來航母總組的船塢」,也就是常說的干船塢。

目前全世界各國中能夠進行航母總組裝的大型船塢一共就那麼幾個,此前俄羅斯航母的維修因浮動船塢沉沒而中斷,就不得不又「挖」了一個大型船塢,而紐波特紐斯船廠不僅是美國唯一能造航母的船廠,其廠的大型船塢也是美國目前唯一能進行航母總組的船塢。

這直接就導致了如福特級4號艦多里斯·米勒號(CVN-81)在2021年就開工了,但是要一直等到2026年才能進入船塢總裝,因為要排隊等待目前在船塢的企業號(CVN-80)下水,而按目前的建造進度來說,2026年企業號能否按計劃下水,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也成為當前美國航母建造「航母雖然開工,但是要排隊等待進船塢」的常態。

缺少足夠的有經驗的熟練工人,則是美國航母建造緩慢的另一個原因,對此,美國CBO(國會預算辦公室)就指出,「缺乏技術工人是海軍的一大難題」,在最近幾十年中,美國造船業一直在萎縮,僅剩的造船業,也是依靠美國海軍的訂單而存活,這就導致了大量有經驗造船工人的流失,這類人員的補充並不是大量招聘就能夠迅速彌補的,讓美國像二戰那樣造船業的「火力全開」,也不像有些「人」嘴上說的那麼簡單,更不是一兩句打雞血的口號就能夠真的扭轉的。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核動力更強大,但不是造得慢的藉口

每當說到國產先進裝備的時候,總會有些「人」跳出來要「正視差距」,現在這已經成了一個的「梗」,在航母領域,核動力確實有著動力強大和接近無限續航方面的優勢,這也是核動力航母被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美軍航母和潛艇採用全核動力,本身也是為了長時間遠洋航行,配合其遠離本土的全球部署、實現全球打擊的需要,目前其他國家現在都還沒有明顯的這類需要,且,核動力航母雖然不用加燃料,卻依舊需要定期補給航空燃料和食物等各類物資,並不是一直在海上「撒歡」跑。

另外,核動力戰艦造價過高、維護時間過長,2015-2020年,美軍核潛艇累計需要進行414次維護,實際只有191次按時完成,其餘維護的延遲總時長高達2525天(相當於6.9年),這也是美國早早放棄繼續建造核動力巡洋艦的原因。

同時,如果說美國航母造得慢,是因為美國航母是核動力,這就多少有點要核動力要「背鍋」的意思了:建造進度慢了5年左右,都是因為造艦載核反應堆麼?對此,同樣是核動力的尼米茲級表示「不服」,尼米茲級航母前三艘艦建造時長為8年,從羅斯福號開始的後7艘,建造時間已經縮短到了6-7年。

而美國航母建造進度慢,直接影響的也是其航母的換代計劃,尼米茲級雖然性能仍然強大,不過其服役時間已經相當長,最早的兩艘尼米茲級是1975和1977年服役的,距今已經近50年,尼米茲級前5艘都是1990年前服役的,如果說俄海軍軍艦老舊,美軍航母和巡洋艦,其實同樣不「年輕」了。

也許有些人會說尼米茲級航母性能依舊「吊打」,又或者是封存艦隊「復活」的說法,只是對軍事常識了解較少的人才會「捧場」,艦體老舊本身存在的隱患,對於美軍自己來說早已心知肚明,老艦艇的基本機械和結構強度狀態差,難以應對高強度戰爭,是擺在眼前的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以福特級航母目前的建造速度來說,尼米茲級可能還要再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98bfca1dcc5041c2f21da03ddbdc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