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的一天,筆者小琦路過瀋陽市和平區天津南街宜昌二路路口,在這裡我發現一個破敗的院落。
這個院落由一圈一人多高的院牆包圍,牆上裝有鐵絲網,院子裡面有一座類似別墅的建築,看上去顯得破敗滄桑,院牆正中有一道對開的紅色鐵門緊緊鎖著。院牆外茂盛的大樹遮擋著院子裡的「別墅」。
牆上一塊破舊變形的藍色地址牌標記著這裡的地理坐標:天津南街117號。
仔細觀察這個院子的圍牆,已經出現多處裂痕,紅色的鐵門也已經出現褪色和破損。從狀態來看,這個院落應該有些年頭,疑似閒置已久。那麼問題來了,這裡為什麼會有一個閒置的院落?院子裡別墅的主人又會是誰呢?
由於大門緊鎖,無法進入院子探訪。出於對老建築的濃厚興趣,小琦開始在院子四周展開探訪。通過觀察發現,這個院子的後側和南側的院牆均與學校毗鄰,不便近距離觀察。於是我來到了院子的北側。
站在院子的北側可以近距離地觀察院子裡的建築露出圍牆的部分。這是一棟二層小樓,平面呈不規則的形態,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棟建築平面結構,小琦繪製了如下平面概括圖。
靠近院牆觀察,建築立面採用了水泥砂漿拉毛做法,主立面有豎向長窗,排列規則;側立面屋頂為懸山樣式,頂部開有天窗,窗戶兩側有對稱梯形邊框裝飾。房頂長滿了紅葉爬牆虎,瓦片疑似為木瓦,大多已經脫落遺失,露出了底下的木質方格框架。「倖存」的木瓦也已經大多都扭曲變形。
根據我對老建築的了解,初步判斷這棟建築應該屬於磚木結構,帶有較為明顯的日式建築特徵。
通過鐵門上的一個圓形的翻蓋式貓眼可以隱約看到建築一層的一角,可以看到這個建築的房門是朝側面而開的。門與窗均為木質,應該為原貌。
據在這附近居住的一位大爺講,這棟建築在他居住的小區建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應該是當年日本侵華時候遺留下來的,當時具體是做什麼用的並不清楚。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棟建築由來和歷史,小琦多方查證,但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相關書籍中,幾乎很難找到關於這棟建築的記載。最終,通過與同為歷史愛好者的朋友交流以及查閱瀋陽市自然資源局發布的《瀋陽市第六批歷史建築初選名單》得知,這棟建築落成於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時期,為日本人所建,是日本人在瀋陽的獨立住宅。至於當時這棟房子的主人具體為何人暫不明確,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這棟建築是當年日本侵華的罪證。此外,建築整體體現了商埠地內獨立住宅建築的風貌特徵,是商埠地歷史風貌的組成部分,在近代住宅建築研究上具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