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中用藥有流程嗎?這份用藥流程適合你嗎

2019-12-02     水產養殖小貼士

今天給大家一個詳細的用藥流程:什麼時間該用什麼藥?用多大劑量?如何殺蟲?如何消毒?如何調水?如何內服預防藥?寫清楚後,就按上面的要求照樣做就行了。

雖然這樣的事情,面對的是千變萬化的情況,但萬變不離其宗,想了許久,雖然許多地方會存在各種各樣出入,但我還是想儘量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儘量寫成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儘量變得科學化,這樣便於傳播和交流,也便於執行。

1、水質調節

養魚肯定是先養水,水不好,魚就養不好。密度稀點,魚就好養一點,當密度大一點,魚就容易發病,其實就是當密度大了水質容易受到破壞,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水質的管理,都是預防疾病的關鍵點。那水質如何才能調節好了呢,有沒有標準,如何判斷,怎麼樣調呢?我是這樣理解的,只在當魚的排泄與分解達到平衡,氨氮與亞硝酸鹽都能正常的進行氮素循環,不累計,不增加,不突然升高,那這就是達到了平衡,就是理想的狀態,所以需要的排泄物與菌類之間的平衡。如何達到平衡,魚天天在吃食物,也相應的就天天在排泄,在低密度時,水體中天然土著微生物就可以足夠的分解魚類生物的排泄物,但現在即使產量再低的魚塘,其畝產量都在上千斤以上,所以都會超出天然水體的自凈能力,這個時候,就有必要人為的補充有益的分解有機質的微生物。

通過市場調研反饋的數據是治療用藥占到了80%以上,而水質調節的藥卻用得很少,因為是新建的魚塘,所以認為就不需要用到微生物調節水質。其實這種思想認識是有問題的。魚吃進去的飼料,都是通過微生物消化吸收的,排出來的糞便也是經過微生物分解的。新塘只是沒有前期沉澱的魚類糞便殘餌而已。如果不補菌,其實水質是更難肥起來,花白鰱長得更不好。由於缺少了足夠的微生物把魚排泄出來的糞便分解利用,其實飼料中未被魚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再次利用率更低。所以合理的用藥情況其實應該顛倒過來,70%以上的藥費用到預防,尤其是水質調節上,用於治療藥費的應保持在30%以下才是最合理的用藥結構。

2、抗生素的運用

如果要說到抗生素,那要是預防用的抗生素,平時都是發病了才用藥,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抗生素是治療用藥,不能用作預防。但按照這種方法用藥的養殖戶還不在少數。抗生素對細菌的抑制或是殺滅,是有濃度要求的,當達到一定濃度,才能產生作用,如果低於一定濃度,細菌沒有被抑制或是殺滅,相反,還會通過人工的干預,優選出更加具有賴藥性的細菌,有的細菌還會通過變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在預防魚病,反而給後繼的治療增加了難度。用抗生素在平時的預防藥中用到,還會有另一方面的負面影響,那就是縮小治療用藥抗生素的選擇範圍。這就有點類似於人藥,人藥的品種很多,給藥途徑也有多種,對於一般的小毛病,科學的辦法,是能吃藥就不要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要輸液;用藥也是能用一般的抗生素治好的,就沒必要用更好的抗生素,像許多人都喜歡用到頭孢,要是哪天頭孢都沒有效了,那能選用的抗生素範圍就很窄了。

在水產上,過去用的抗生素磺胺都很有效,但是現在細菌對磺胺的敏感性是越來越低,據說在魚粉加工過程中為了防止魚粉的霉變,曾經有過在魚粉中添加磺胺的現象,如果養殖中投喂的飼料採用了這樣的魚粉,那池塘中的魚自然就會通過食物接觸到低劑量的磺胺,細菌會由此對磺胺產生賴藥性,正是由於類似的現象多了,才使得細菌對有些藥物的敏感性降低。

對於抗生素的選擇,如何做到科學正確的選擇,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像平時,通過魚鰓的症狀、體表的症狀,內臟的情況,僅通過肉眼觀察,就開出的處方,嚴格來說,全是憑的經驗開的處方。如果開處方的執業漁醫,平時有做藥敏試驗,那對症狀與敏感藥的穩合度會更高,如果沒有做藥敏試驗,也沒有進行用藥效果跟蹤,那有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3、免疫多糖的運用

現代水產養殖中,無論養魚,還是養蝦蟹,水質引起的寄生蟲高發,還是感染細菌等,都還有方法進行處理,而最難的就是病毒,由於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旦發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大多數病毒顆粒很小,比細菌要小很多,是嚴格細胞內寄生物,由於藥物很難透過細胞壁對細胞內的病毒顆粒產生作用,所以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像對蝦白斑症病毒病、皰疹病毒病、虹彩病毒病等,都是一旦發病,治療成藥物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不確定。前幾年在全國各地爆發的鯽魚鰓出血,也就是由皰疹病毒二型引起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對水溫的適應範圍正在擴大。按照過去對鯉魚皰疹病毒的認識,13度以下就不會發,或是很少發皰疹病毒,可去年的10月底,無論是鯉魚,還是鯽魚,反而頻發皰疹病毒病,而且魚塘間的相互傳染性還很強,說明病毒的毒力沒有受到溫度的降低而減弱。而去年的那段時間的水溫時常低於13攝氏度。

華中農大博士生導師陳昌福教授在遼寧營口等地研究的數據表明,當在病毒病發病前連續投喂一個月以上的免疫多糖,就可以通過魚體內的免疫吞噬細胞去抑制住病毒病的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zsgym4BMH2_cNUgCK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