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藝術家」?不是說要搞什麼庸俗的、人人平等的、烏托邦的藝術運動,而是因為每個人都在面對全新的人生體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些藝術瞬間。這些瞬間以前沒有技術條件固定為某種藝術形式(想一想攝影技術發明之前的人們無法向我們後人傳達的那些美好瞬間),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當我們收藏NFT時,我們在收藏什麼
我自己也收藏NFT藝術品,之前在一個叫Open sea的平台上買了藝術家Crypto ZR(劉嘉穎)的《紅與藍》系列中的兩個加密色塊。
收藏NFT的過程,令我體驗到藝術體驗、收藏體驗、價值體驗之間更豐富的交互關係,我覺得這是數字世界提供的一種新福利。以前人們覺得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才可以收藏,現在根本不需要。其實仔細想想,像限量版畫的復刻和售賣也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的,之前收藏家都看不上這些東西。但是後來人們也能接受復刻了。
NFT藝術和版畫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可以有限量複製版,當然也有一版一的。很多無名的藝術家會先做一版一,因為做了複製也沒有人買。他將來當然可以拿這個復刻,但是他即使去復刻,那對於NFT來講,也是另一個獨立版權了。因為區塊鏈是有時間戳的,這對於創作者、交易者都很重要。
北京時間3月11日晚,佳士得網上拍賣首次呈現的以NFT形式拍賣的純數碼藝術品Beeple《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025萬美元落槌,6934.6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4.5億),大幅度打破了NFT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在傳統世界裡,我們講的藝術和價值都是從實體藝術里延伸出來的,最終的錨定是物理實體。但是在NFT世界不是這樣,它的價值是由數字,也就是一串代碼決定的,實物只是它的衍生品。只有鏈上的那個記錄才是有價值的,無法被篡改的。
另外,早期的NFT藝術品在歷史上也會有相對應的價值。但是,這和它的商業價值,即價格沒有什麼關係。當然它可能在某一個時間會在交易價格上體現出來,但那也是未來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價值並不是藝術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歷史價值只是在判斷你的資產價值或者交易價值時起作用,但是在判斷藝術價值的時候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剛剛看到某一個藝術形式或者風格興起的時候,還不會出現大師。藝術是有成熟過程的,只有對一個新的藝術形式、藝術工具以及專注於這一新藝術的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創作心理不斷深入,對新藝術的審美挖掘得越來越深的時候,它才會逐步提高,才會慢慢有大師出現,這是它成熟的標誌。以NFT為載體的新的數字藝術(或者叫加密藝術)作為一種藝術現象,我覺得根本還沒到談其藝術性的程度。因為參與的藝術家還太少。
NFT出現的必然性
任何社會現象的發生都是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對於NFT突然興起來講,必然性是因為創意創作與金融資產的關係變了。區塊鏈金融比早期更加成熟一點,所以現在可以看到誰去收藏NFT,有更多的通路可以交換,更多的平台可以售賣,也有平台可以質押,這個是它必然條件的成熟。
NFT具有兩種特徵:一是它給獨特性建立了信用機制。就是創意生產的內容形式有獨特性所帶來的數字信用了;第二,這個獨特性信用還能非常好地實現價值,也就是說它有很多交易通道和豐富的交易場景。這就是金融的部分。這兩者結合,NFT便脫穎而出。
劉嘉穎《私人貨幣ZR》,2020
我們想一想傳統藝術市場上的大買家是誰?是「很」有錢的人。而那些人也是金融市場裡最重要的人。
對金融市場來講,藝術品是「另類投資」。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和藝術市場之間,早已形成了非常強的共生關係。另類投資當然不僅指藝術,但藝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藝術品投資需要大資金量,而這些資金轉換成藝術品,能夠在另類投資市場或者整個資產配置中起到一個多元化配置的作用。
金融市場和藝術市場早就已經在金融化的幾百年前就開始共生了,而且關係越來越牢固。金融機構包括金融資產的另類投資,實際上是對藝術品市場真正的支撐。到最後,其實是金融家決定了藝術界的口味。這被批評者稱為「審美的貧富分化」,就是富人決定了窮人的審美。
雖然在整個藝術的生產過程中,藝術家是有獨立性的,但跟金融市場之間是非常密切的。傳統的方式是,藝術家按照金融市場界定出來的拍賣體系、經濟體系,慢慢往上爬,爬上金字塔上之後,再跟金融市場對接起來。
但是,區塊鏈不是這樣。在你默默無名的時候,你也可以跟金融市場掛在一起,只不過作品價格沒那麼高,你可以用0.01個、0.001個、0.0001個以太幣去賣一幅畫。但我覺得價格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於,一個籍籍無名的人,也有被發現的機會。
這是整個實體經濟、內容市場網際網路化、數字化的又一重大進步。雖然區塊鏈金融的發展還遠遠談不上成熟,但是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實驗,使得大家覺得NFT可以在這個場景裡面落地。
NFT出現的偶然性
對NFT市場火爆的偶然性,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數字貨幣的價格上升,使得整個數字資產領域裡的人更有錢。你可以看到大部分購買數字藝術品、加密藝術品或者NFT藝術品的錢,不是從外面流進來的,而是在這個市場裡滾動的。
第二是數字藝術的發展。我們忘掉NFT、忘掉加密,直接回到數字藝術。數字藝術其實存在很長時間了,有計算機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做數字藝術。但是一直到NFT之前,數字藝術家的地位還遠遠不能跟傳統藝術家相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傳播成本。傳統藝術品展出,印成畫冊相對容易,成本相對低。而數字藝術,包括多媒體藝術的展示、傳播需要很多條件,這成為數字藝術家展示自己價值發現很大的障礙。
直到網際網路普及、VR、AR技術發展以及NFT技術標準出現,情況不同了。第一,可以展示數字藝術的硬體、裝置變得越來越便宜。第二,數位技術可以通過VR、AR實現更多遊戲化的東西。藝術與受眾接觸的媒介,從一個非常特殊的場景轉移到日常生活場景。平板、手機、電視都已經成為數字藝術的傳播通路。(這並不是說傳統藝術不能通過數字渠道傳播,但我們想一想一個在電腦上原創的虛擬3D瓶子,和一個宋瓷花瓶,在數字介面上傳播,其成本與效果的比較)。可以說,這是數字藝術第一次具備了成為主流藝術的群眾基礎。
紐約時間5月11日,佳士得上拍的史上首個非同質化代幣作品CryptoPunks,以1696.25萬美元超估價成交
藝術每發展到一定的新階段,我覺得就應該出現新事物、新形式和新創作群體。時代走到這個節點上,必然是技術應用場景落地的步驟,把NFT這樣一個東西推到前面來。偶然在一個時間點上的資產價格變化,跟宏觀經濟環境有關係,跟疫情期間大家必須關在家裡、必須數字化有關係,跟美元超發、全球通貨膨脹等等因素也有關係。
疫情期間線下的畫廊不能開放,就必須逼著自己轉化。轉化之後反而覺得有了收穫,然後就湧向NFT,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市場熱度的巨大升浪,這就是偶然性。
如果我們放大時間軸、放大時間尺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其實是藝術本身到了這個時間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認為NFT現在出來的時代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時代、藝術的發展時代有一個契合點,因為我們有太長時間沒有真正的藝術創新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里最核心的變化的東西,其實是科技。科技變化到這個時代,有時候想想,你會覺得自己也挺藝術的。你想像一下,我們現在生活、依賴的這些東西,我們和它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可以從人的日常思考轉化為藝術思考。只不過怎麼把這種接近藝術思考的東西、這種前藝術思考,變成真正的藝術,非常有挑戰。
講得宏大一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訴求。歷史到這個階段了,大家已經在人性和科技之間進行衝突的體驗,以及有些人已經試圖把這種體驗上升。有些是作家,有些是科學家、思想家等等,他們都在試圖做這件事,那麼藝術家也應該做這個工作。但是成果什麼時候出來,我們還需要等待。我相信不用太長時間。
陳序,新興技術與區塊鏈天使投資人,加密藝術與NFT收藏者,文化區塊鏈40人論壇共同發起人。